北京加速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打造全球产业高地
北京加速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打造全球产业高地
2024年3月,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传来重磅消息:即将发布第一代通用开放人形机器人本体。这一突破性进展,标志着北京在人形机器人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作为衡量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人形机器人正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近年来持续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从政策支持到产业落地,一系列举措正在加速推进。
从“仿人”到“类人”:技术演进加速突破
人形机器人,也称仿人机器人,是指具有人类形态和功能的智能机械体。它们通常拥有头部、躯干和四肢等类人结构,具备感知决策、运动控制、肢体执行等能力。历经三大发展阶段,人形机器人正在加速向通用化、智能化演进。
在早期探索阶段(千禧年之前),人形机器人实现了基本的行走功能和手部简单运动。随后的智能化起步阶段(2000-2015年),机器人具备了初级感知功能,运动自由度有所提升。自2016年以来,人形机器人进入智能化进阶阶段,通过集成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系统,显著提升了感知和认知功能。
北京在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以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为例,该中心由小米机器人、优必选科技、京城机电、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等领军企事业单位联合组建,聚集了一批顶级专家和技术研发人员。中心聚焦核心器件、通用本体、通用大模型、运动控制系统等关键领域,致力于打造共性技术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推动行业整体发展。
商业化应用:从工业到民生的广阔前景
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应用前景广阔,预计2026年我国产业规模将突破200亿元,2035年全球市场规模可达1540亿美元。北京在这一领域已率先布局,推动技术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
在工业领域,人形机器人正在逐步替代传统工业机器人,承担更多复杂任务。例如,优必选工业版人形机器人Walker S已在合肥蔚来工厂实训,可完成车门锁质检、后车灯盖板质检等精细操作。相比传统自动化设备,人形机器人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应对多样化的生产需求。
在服务领域,人形机器人已开始提供智能化服务。优必选首批人形机器人Walker X已落地沙特NEOM新未来城,成为第一代大型人形机器人“市民”。在医疗、家政等民生领域,人形机器人的应用也在不断拓展。达闼机器人创始人黄晓庆表示,未来家庭服务将是人形机器人最大的应用场景,预计售价将降至30万元左右,有望早日进入寻常百姓家。
北京在推动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应用方面走在前列。2025年“3个100”市重点工程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培育人形机器人产业先发优势,打造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和应用高地。同时,北京还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和关键领域技术攻关,鼓励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
展望未来:万亿级“蓝海”蓄势待发
随着技术日益成熟、成本逐渐降低,人形机器人有望突破成本瓶颈,实现规模化量产。预计未来3-5年将是人形机器人发展的重要时期,关键技术的突破将为产业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具备技术、人才、资金等多重优势,有望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持续领跑。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布局,北京正努力打造世界领先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地,为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占先机。
人形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尖端技术的集大成者,其应用前景无比广阔。让我们共同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人形机器人将真正走进千家万户,为人类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