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术后康复训练,你做对了吗?
骨科术后康复训练,你做对了吗?
“医生,我这腿已经不疼了,是不是就可以出院了?”在骨科病房,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询问。很多患者认为,手术成功就意味着康复,术后只需要静养等待伤口愈合即可。然而,这种观念却可能错过最佳康复时机,影响最终的治疗效果。
静养?错!康复训练才是关键
事实上,手术只是骨科治疗的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术后的康复训练。以骨折为例,即使手术固定完美,如果缺乏系统的康复训练,患者也可能面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后遗症,严重者甚至可能导致残疾。
杭州明州医院骨科专家车明泽指出:“复位、固定和功能锻炼是现代医学治疗骨折的三大原则。手术治疗只是早期治疗的一部分,合理的物理康复治疗及早期的功能锻炼在整个恢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康复训练,这些误区要当心
误区一:术后需要绝对静养
很多人认为术后应该尽量减少活动,让身体自行恢复。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长期卧床不仅会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还可能引发血栓等并发症。正确的做法是在医生指导下,尽早开始功能锻炼。
误区二:疼痛就是效果
有些患者认为康复训练时感到疼痛是正常的,甚至认为疼痛越厉害效果越好。其实不然,剧烈的疼痛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心情,还可能导致活动受限,影响康复效果。合理的康复训练应该在无痛或轻微疼痛的范围内进行。
误区三:康复训练可以自行安排
康复训练不是简单的活动肢体,而是需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的系统工程。每个患者的病情不同,康复方案也应个性化定制。自行安排训练可能导致过度训练或训练不足,影响恢复效果。
科学康复,这样做才对
以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为例,一套完整的康复训练方案包括多个方面:
关节活动度训练:通过膝下压、足上抬等动作,促进关节屈曲活动,减轻僵硬感。
肌肉力量训练:进行抬小腿、张大腿等练习,增强腿部和大腿肌肉力量。
功能性训练:模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动作,如坐起、站立、行走等,提高身体对各种功能的控制能力。
辅助训练:如踝泵运动、直腿抬高训练等,帮助改善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
专家建议:个性化康复是关键
衡水市第六人民医院的邓新娜医生强调:“骨科护理的新方法为患者提供了更加科学、全面的康复路径。通过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先进的技术应用和多学科团队的协作,治疗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
个性化康复方案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伤情、身体状况等因素,制定适合个人的运动处方。同时,心理干预和情绪管理也是康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患者需要在多学科团队的协作下,完成从术前准备到术后康复的全程管理。
结语:重视康复训练,提高生活质量
骨科术后康复训练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项目,而是决定治疗效果的关键环节。通过科学的康复训练,不仅能提高生活质量,还能减轻家人的陪护负担。希望每位患者都能重视康复训练,遵循医嘱,科学康复,早日重返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