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洼村张海兰:从石头房到“金饭碗”的致富经
大洼村张海兰:从石头房到“金饭碗”的致富经
“我也没想到,这石头房子还能变成‘金饭碗’。”59岁的张海兰站在自家的“里山沟客栈”前,望着络绎不绝的游客,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作为河北省涉县大洼村第一个开办民宿的村民,她不仅实现了个人的致富梦想,还带动了整个村庄的旅游发展。
太行深处的石头村落
大洼村,这个镶嵌在太行山脉上的传统村落,因独特的石头建筑而闻名。全村100多户人家,300多口人,依山而建的石房、石路、石碾、石磨诉说着数百年的历史沧桑。因村北青阳山、砚洼崖、笔架山相连形似展翅欲飞的凤凰,这里又被称为“凤凰窝”。
然而,这个美丽的石头村曾经是个“穷窝窝”。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村民们只能靠天吃饭,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和孩子守着空荡荡的石头房子。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改变始于2016年。那一年,大洼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个藏在深山里的石头村终于被外界发现。张海兰敏锐地察觉到商机,决定利用自家的石头房子开办民宿。
“当初办民宿,家里人有些质疑,怕万一没有游客来,钱就打了水漂。”张海兰回忆说。但她看到游客在村里找不到合适住处的困境,认定这是条致富路。她拿出全部积蓄,又东拼西凑借了些钱,把自家的小院改造成了集餐饮、住宿为一体的农家旅馆。
2024年8月,尚属旅游淡季,张海兰的“里山沟客栈”营业额就达到了13万元。这个数字不仅让家人惊喜,也吸引了其他村民的目光。看到石头房子也能生出“金子”,村民们纷纷效仿,目前大洼村已有20多家民宿,可同时容纳500人住宿。
从“穷窝窝”到“金饭碗”
大洼村的蜕变离不开多方力量的推动。太行山高速的开通和涉县“四好农村路”建设,让这个曾经封闭的小山村驶入了发展“快车道”。当地政府借助政策优势,为村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村民们习以为常的石头建筑,就是我们村的独特优势。”大洼村党支部书记张巨元说。村里积极争取资金,开展民居修复、旅游公厕修建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乡村旅游打下了坚实基础。
张海兰的成功经验也给村民们上了生动一课:不仅要靠勤劳的双手,更要学会利用资源优势,创新经营思路。她还计划请专业设计师为每个房间设计主题,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品味文化。
如今的大洼村,每年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这个曾经的“穷窝窝”,如今真正变成了乡亲们的“金饭碗”。
张海兰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致富经,更折射出中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在政策支持、村民智慧和传统文化的共同作用下,越来越多的乡村正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