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长江防洪的“定海神针”
三峡工程:长江防洪的“定海神针”
1870年7月,一场罕见的大洪水席卷长江流域。据记载,当时长江宜昌段最大洪峰流量达到10.5万立方米每秒,枝江段更是超过11万立方米每秒。这场洪水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直接改写了长江流域的水文地理特征。
这场百年一遇的洪水,成为了三峡工程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三峡工程作为长江防洪体系的骨干工程,其设计标准为千年一遇洪水,校核标准为万年一遇洪水加大10%。具体来说,三峡工程需要确保在遇到100年一遇洪水(日平均最大流量83700立方米每秒)时,通过调蓄使湖北沙市水位不超过44.5米,避免启用荆江分洪区;在遇到1000年一遇洪水或类似1870年特大洪水时,通过三峡水库拦蓄配合荆江分洪措施,保障荆江河段防洪安全。
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实现:拦洪、削峰和错峰。三峡水库拥有221.5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汛期时通过动态调节库容来应对不同规模的洪水。当上游来水超过下游河道安全泄量时,三峡水库会拦蓄洪水;在下游防汛形势紧张时,削减洪峰流量,减少出库流量;通过科学调度,避免上下游洪峰遭遇,减轻防洪压力。
自2003年蓄水以来,三峡工程累计发挥了显著的防洪效益。据统计,截至2024年,三峡水库已成功拦蓄洪水66次,其中包括20场洪峰流量超过50000立方米/秒的编号洪水,累计拦蓄洪水总量达到2088亿立方米。特别是在2024年长江第2号洪水期间,三峡水库通过精准调度,有效降低了下游水位,确保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安全。
三峡工程不仅在防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还带来了巨大的发电、航运和生态效益。截至2024年,三峡电站累计发电量达到16624亿千瓦时,有效缓解了华中、华东地区及广东省的用电紧张局面。三峡船闸年过闸货运量已达1.68亿吨,万吨级江海直达船首次通过三峡大坝,大大缩短了运输时间。三峡水库还有效保障了长江中下游的生产、生活、生态和航运用水需求,累计补水3396亿立方米。
三峡工程在长江防洪体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目前,长江流域纳入联合调度的控制性水库共53座,总防洪库容为706亿立方米。三峡集团管理的9座水库(包括三峡水库)总防洪库容达389.64亿立方米,占比55.2%。通过数字化监测和智能化调度,三峡工程能够精准调控洪水,有效减轻下游防洪压力。
三峡工程的建设运行,显著提升了长江中下游的防洪标准。通过科学调度,三峡水库可将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在2024年长江第2号洪水期间,三峡水库通过提前预判和精准调度,成功降低了下游水位,确保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安全。
三峡工程作为长江防洪体系的骨干工程,通过科学调度和精准管理,在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方面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有效保障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安全,还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