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谈浩然正气:培养大丈夫精神
孟子谈浩然正气:培养大丈夫精神
“浩然之气”是孟子提出的一个重要哲学概念,它不仅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那么,什么是“浩然之气”呢?孟子解释道:“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这种气,最浩大,最坚强,用正直去培养它,使它不受伤害,就会充溢于天地之间。这种气,必须配合辅助道和义;而缺乏它,道和义就没有力量了。
历史上的实践者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人物以其实际行动诠释了“浩然之气”的内涵。
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其中的典范。他奉天重道,修身养德,以铜为镜正衣冠,以史为镜知兴替,以人为镜明得失。他虚怀若谷,谨记“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的古训,听得进不同意见或反对意见。他慧眼识人,善于用人,朝庭上下,人才济济,各尽其能。遇有天灾人祸,他总是先责自己,敬天求神,大赦天下。唐太宗的各项善政,使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祥和,天下太平,四海宾服。首都长安像今天的美国纽约一样是世界性的大都会。“九天阊合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正是当时各国使节从四面八方到长安朝拜唐太宗的真实写照。因德泽西域北荒,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
南宋丞相文天祥则是另一种类型的代表。他在兵败被俘后,被囚禁三年零两个月。期间,元朝千方百计对他劝降、逼降、诱降,参与劝降的人物之多,威逼利诱的手段之毒,许诺的条件之优厚,等待的时间之长,都超过了当时其他的宋臣。但是,他誓死不屈,最后慷慨就义,时年47岁。他的衣服中有赞文说:“孔子说成仁,孟子说取义,只有忠义至尽,仁也就做到了。读圣贤的书,所学习的是什么呢?自今以后,可算是问心无愧了。”文天祥在狱中写下震古烁今的《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其形……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他还写过一首万古流芳的诗《过零丁洋》。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两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为民族大义出生入死。乾隆皇帝对文天祥的评价是:“忠诚之心不徒出于一时之激,久而弥励,浩然之气,与日月争光。该志士仁人欲伸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千古英雄”蒋介石对文天祥的评价是:“代表整个中华民族之精神与人格,并为整个民族万古不磨的光荣。”
唐朝第一义士张巡在唐朝最危难时以一当万,守一城而捍天下,为大唐续命100年!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起兵至763年2月17日史朝义自杀,长达七年零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给大唐朝带来无尽灾难。其中,睢阳之战算最为惨烈。睢阳是现在的河南商丘,地处从北京沿山东南下江淮的战略要地。守城唐将张巡,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以不到7000兵力抵抗叛军10多万,坚守10个月之久,最后城破被浮,誓死不投降,终被叛军杀害。睢阳破城7天后,被唐军收复。10天后,唐军组织大反攻,广平王李俶一举收复东都洛阳。
睢阳之战,据史书载,共经历大小400多战,斩叛将300余人,累计歼敌人10余万。由于张巡的坚守,阻挡了叛军南下,使得富庶的江淮地区得以保全,保住了唐朝的税赋重镇。同时,牵制了大量叛军,为唐军组织战略反攻赢得宝贵时间。张巡死后,唐肃宗下诏,追赠张巡为扬州大都督,赠张巡妻为申国夫人,赐帛百;拜张巡儿子张亚夫为金吾大将军;免除睢阳徭役、兵役两年。大中年间,更将张巡的画像置于凌烟阁上。此后,历代仍有对张巡的加封。后世有诗赞张巡:“百练刚心,千锤义骨。应变出奇,风云倐忽。手障长淮,气吞逆胡。天道人伦,百世不诬。”
现代的传承
在当代,这种“浩然之气”依然在传承。以苏轼为例,这位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的一生,就是“浩然之气”的生动写照。在《千载浩然苏东坡》一书中,作者汪维宏通过苏轼的从政生涯,展现了这位文学巨匠作为官员的另一面。书中不仅讲述了苏轼在杭州、密州等地的政绩,更通过其在乌台诗案中的表现,展现了他面对困境时的浩然正气。正如书中所言:“苏东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世界公认的千古英雄、流芳百世的文化明星、功勋卓越的政治精英、人类文明的灵魂巨人。”
“浩然之气”不仅是古代士大夫的追求,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社会,这种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各种挑战和诱惑时,要保持内心的正直和坚定,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正如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浩然之气”,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