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迎财神:千年习俗展新颜
上海迎财神:千年习俗展新颜
2025年农历正月初五凌晨,上海城隍庙内灯火通明,人声鼎沸。为迎接财神,城隍庙特别推出了以传统“钱袋子”为设计灵感的“招财进宝”灯。这款文创产品巧妙融合了道教文化与民俗元素,灯身上绘有象征福禄寿喜财的吉祥图样,寓意富贵盈门,财富环聚。灯顶三个元宝寓意三生万物,财源滚滚。在灯光映照下,汇聚四方财气,为持灯者带来好运与财富。
为确保市民游客安全有序祈福,公安部门加强在城隍庙周边维持秩序,并实行单向通行措施,有效避免了人流拥堵。黄浦公安分局治安支队副支队长汤峰介绍:“为确保上海城隍庙迎财神活动的安全有序进行,我们警方、民警及辅警力量共计出动了50人。我们在庙门入口设置了蛇形通道,引导所有进香香客在志愿者的指挥下有序排队。此外,在庙宇的各个关键点位,我们都安排了志愿者和警力进行值守,确保整个活动流程平稳顺畅。”
上海迎财神的习俗最早可追溯至北宋时期。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已有“财门”一词,这是一种刻制的印刷品,于新年期间贴在门上,以作招财之用。到了明清时期,上海地区主要崇拜赵公明,有“五路财神”的说法。据《松江风俗志》记载:“中国民间供奉的财神有多种,松江历来供奉赵公明,即赵公元帅。”相传财神名赵公明,秦人,黑面浓须,戴铁冠,执铁鞭,骑黑虎,得道于终南山,道教尊为正一玄坛元帅,有驱雷役电之功力,能除瘟禳灾,主持公道。
接财神是民间的重大活动,但历代松江府、上海县、及周边地区旧志对此习俗却鲜有记载,有学者研究推测,可能当时的士大夫认为经商是“下九流”,不足以入志。这种情况在清末开始改观。从道光年间至民国初年大约八九十年间,是上海接财神习俗从初步形成到普及流行的时期。据学者考证,沪上文人张春华在道光十九年(1840年)刊刻《沪城岁时衢歌》中首次描述接财神活动,此后上海竹枝词、方志、新闻报道、文学作品多有记载、报道和描绘这类活动。
传统上,上海地区接财神的仪式十分讲究。商店接财神仪式,在初四晚上布置祭祀物品,初五凌晨就争先恐后,抢着放鞭炮。一般商家在房屋正中挂上五张财神爷的神纸,在店铺门面的左右两侧悬挂纸灯笼,灯笼上贴有本店牌号,供桌上围上绣花的红绸桌围,上面供奉三牲(猪肉、鸡、鱼),或者供五牲(另外加牛肉、羊蹄)。一般祀财神的鱼用的是金色鲤鱼,“鲤”为“利”的谐音,称“元宝鱼”;鸡用雌鸡,取其生蛋,以讨“可得金子”口彩;肉用鲜肉,表示“今岁得肥(利)”。还伴以用鸡血冻划成定胜形,叫“元宝”;或用粉制元宝,叫“糖元宝”,以讨“招财进宝”之口彩。有的富商在神像前放置真的金银元宝,以示虔诚。还有的将活鲤鱼养在缸内,称为“活元宝”,祀财神后的第二天天明时,将鱼或放生于黄浦江,或放生于城隍庙豫园九曲桥荷花池中,比喻元宝像流水一样流进来。有的商家,把鸡蛋染成紫红色或鲜红色,叫作“染元宝蛋”,喻示“元宝若鸡生蛋,源源而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上海迎财神的习俗也在不断演变。传统的放鞭炮、供奉祭品等仪式逐渐简化,更多地融入了现代元素。例如,除了城隍庙的祈福活动外,青浦观音寺也在春节期间举办迎财神法会。2025年2月1日正月初四晚11:00,青浦观音寺将举行迎财神、接财运吉祥普佛,祈愿众善信事业兴旺,富贵安康。大众在新的一年财源滚滚,富贵安康。
上海迎财神的习俗,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财富的追求。它不仅是民间信仰的体现,更是上海商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最初的简单祭祀,到如今的大型祈福活动,这一习俗见证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繁荣发展。无论是传统仪式还是现代创新,都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期待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