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乡打春牛:千年非遗的文化传承
内乡打春牛:千年非遗的文化传承
2024年2月4日,一场瑞雪后的河南省内乡县银装素裹,一场传承千年的民俗活动——打春牛,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精彩上演。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内乡打春牛以其独特的仪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媒体的关注。
千年传承:内乡打春牛的历史渊源
内乡打春牛习俗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时期,是中国立春节日的重要民俗活动。这一习俗在唐宋时期尤为盛行,并延续至今。它不仅是古代重农、劝农传统的具体体现,更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独具特色的仪式流程
内乡打春牛活动分为迎春、祭春、打春、闹春、送春等多个步骤,每个环节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迎春:立春前一日,群众自发组织队伍,穿上清代官服,前往先农坛祭拜春牛和芒神。这种官民共享的习俗,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祭春:在先农坛举行祭祀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祀结束后,人们会在附近田里耕地以祈丰年。
打春:立春日当天,广大群众手执彩旗、敲锣打鼓齐聚内乡县城中心广场。礼官将春牛放置广场中心,按照习俗绕牛三圈并鞭打春牛。春牛被击破后,牛肚内事先填满的五谷、干果、红枣、核桃等食物纷纷落地,群众欢呼抢食,以期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吉年有余。
闹春:打春后,群众在内乡县城周边自发组织游街闹春活动,鼓乐等民间杂耍尽兴表演。长辈会给孩子们带上春鸡,亲朋之间互赠送小春牛、幅字、春字等,表达祝福之意。
送春:活动最后,人们会将春牛送回先农坛,象征着春天的正式到来和农耕活动的开始。
文化传承与现代创新
为更好地传承保护这一非遗文化,内乡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 组成以馆长为组长的保护小组,每年拨出专款用于研究和保护。
- 整理文献资料,编印出版《内乡县打春牛习俗》书籍。
- 制作打春牛习俗群组泥塑,推出岁时节令打春牛专题文化展览。
- 连续两年参加二十四节气保护年会及学术研讨会,参加北京农业博物馆举办的农历二十四节气展。
这些举措不仅有力地传承了这一民俗活动,还使其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
内乡打春牛习俗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它不仅是农耕文明的见证,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围绕打春牛习俗,当地流传的传说故事、谚语歌谣、诗词歌赋、祭文拜文等,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大量民间社火、传统工艺和传统美术项目的参与,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在当代中国,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内乡打春牛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它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