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养结合:畜牧业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种养结合:畜牧业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从甘肃徽县看种养结合新模式
在甘肃省徽县,一场以种养结合为核心的农业变革正在悄然进行。徽县银峡产业园的生猪规模化示范区,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不仅实现了全封闭标准化循环生产,更带动了当地农户增收致富。目前,该示范区已建成2万亩集中连片饲草基地、1.4万亩粮改饲玉米基地、30万吨畜禽饲料生产线等配套设施,形成了完整的畜牧业生态链条。
什么是种养结合?
种养结合是一种将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的农业发展模式,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具体来说,就是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如畜禽粪便)转化为种植业所需的有机肥料,同时利用种植业生产的饲料作物来满足养殖业的需求,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
种养结合的多重效益
环境效益:破解农业面源污染难题
传统畜牧业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如未经处理的畜禽粪污,已成为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据统计,我国每年产生的畜禽养殖废弃物近40亿吨,其中氮、磷流失量已超过化肥流失量。而种养结合模式通过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将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还提升了土壤肥力。
经济效益: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种养结合模式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链延伸,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以徽县为例,全县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75%,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95%以上,秸秆饲料化综合运用达到96%,养殖业牵引种植业增收3.75亿元。
社会效益:助力乡村振兴
种养结合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为农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据统计,徽县通过种养结合模式已吸纳带动3600余人参与养殖,发展生猪21.1万头、肉牛2.51万头、羊2.6万只,各类畜禽饲养量达到170万头(只)。
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尽管种养结合模式展现出巨大潜力,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
技术标准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种养结合的技术标准体系,确保各个环节的规范化运作。
政策落实不到位:部分地区存在政策执行力度不足的问题,需要加强监督和指导。
市场机制不健全: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衔接和合作。
未来展望
随着国家对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种养结合模式将迎来更大发展机遇。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关于实施养殖业节粮行动的意见》提出,到2030年,养殖生产效率明显提高,标准化规模养殖方式的单位动物产品平均饲料消耗量比2023年下降7%以上,非粮饲料资源开发利用量明显增加,种养匹配度明显提高。
可以预见,在政策引导和技术进步的双重驱动下,种养结合模式将在未来农业生产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