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治疗中的心理关照:从数据到实践
肺癌治疗中的心理关照:从数据到实践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肿瘤中心、芙蓉实验室教授吴芳团队在《自然-医学》发表的一项研究揭示了情绪压力与肺癌免疫治疗效果的密切关系。研究发现,在接受一线免疫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情绪压力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仅为7.9个月,远低于对照组的15.5个月;客观缓解率也只有46.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2.1%。这一发现进一步证实了心理因素在癌症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肺癌不仅是一种身体疾病,更是一场严峻的心理考验。据统计,33%-77%的肺癌患者会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这些负面情绪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更可能对治疗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在肺癌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
心理咨询通过专业的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应对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干预手段可以帮助患者调整消极思维模式,重建积极心态。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的一项研究进一步证实了非药物干预手段的有效性。研究显示,通过16周的太极训练,晚期肺癌患者的睡眠质量、焦虑抑郁情绪、心肺功能等都得到了显著改善。更令人振奋的是,与对照组相比,太极组患者的死亡风险降低了65%,显示出身心合一的太极运动在改善患者整体健康状况方面的独特优势。
除了传统的心理咨询,创新的心理干预手段也日益受到重视。例如,正念减压疗法通过引导患者专注于当下,接纳自身感受,从而减轻焦虑和痛苦。这些方法已被证实能有效改善癌症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干预并非孤立的治疗手段,而是与药物治疗相辅相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现代医学以人为本、全面关怀的治疗理念。通过将心理干预纳入整体治疗方案,可以更好地帮助患者实现身心的双重康复。
对于肺癌患者及其家属而言,重视心理支持意味着:
- 积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
- 参与适合的身心运动,如太极
- 学习压力管理技巧
- 保持良好的医患沟通
正如吴芳教授所言,最好的癌症治疗往往是“药物+心理”的综合治疗模式。在与肺癌的斗争中,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及时的心理支持,不仅能改善治疗效果,更能帮助患者重拾生活的希望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