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县:从红色记忆到文化传承
三门县:从红色记忆到文化传承
在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红色历史和一座被誉为“中国画里的村庄”的古村落,它们见证了中国近代革命的烽火岁月,也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亭旁起义:浙江首个红色政权的诞生
1928年5月,一场震惊浙江的农民起义在三门县亭旁镇爆发。这场由中共宁海县委领导,包定等人指挥的起义,不仅建立了浙江省第一个红色政权——亭旁区苏维埃政府,更揭开了浙东地区土地革命的序幕。
起义的导火索是“南溪事件”。南溪土豪梅长恕长期欺压农民,甚至在清明节用枪威胁南溪大同小学教师、地下党员梅其慎。激怒的农会会员包围了梅家大院,双方僵持了二日三夜。革命群众已经行动,敌我斗争公开化,起义不得不提前。
1928年5月22日夜,任家农会准备捕杀官僚地主任禹玉、任友端,夺取枪支,装备自己,结果未成。次日夜,亭旁各地的武装农民180 多人在丹邱寺集中,冒雨进军任家,强攻任禹玉家,火烧任友端大院。“任家事件”,打响了亭旁起义第一枪。武装起义已成事实,群众情绪十分高涨。
1928年5月24日上午,中共浙南特派员管容德,宁海县委特派员杨毅卿,县委常委包定,在南溪召集亭旁党、团区委会议,决定公开成立亭旁区革命委员会和红军指挥部,由包定任革委会主席兼总指挥,下设五个部,确定了各部负责人。会议决定占领亭旁后,指挥部设包家村官僚地主包子聪家。
1928年5月25日晚,亭旁武装起来的农民200多人,冒着倾盆大雨,集中丹邱寺进行编队。
1928年5月26日拂晓,起义的农民高举镰刀斧头的大红旗,扛着土枪、火药枪、红缨枪、长矛、大刀,大襟前挂着红布条,浩浩荡荡向亭旁进军。当地政府和土豪闻风逃窜,未经战斗,农民军就占领了亭旁镇。街上贴满了“打倒蒋介石”、“实行土地革命”“、“杀尽豪绅地主”、“没收反动派财产”等革命标语。革命群众千多人,涌向亭旁街,汇成革命的洪流,和红军一起齐集城隍殿。在振奋人心的大会上,县委宣布立即解散当地反动机构,庄严宣告亭旁区苏维埃政府革命委员会成立,包定任主席。宣布实行共产主义革命,焚毁契据,开仓济贫,没收地主土地。革命委员会发布了文告,宣布逮捕反动豪绅,没收财产;向一般地主派粮派捐,收缴枪支。为欢庆新生的红色政权的诞生,亭旁革命人民举行了盛大的游行示威。亭旁街沸腾了!亭旁区沸腾了!宁海县沸腾了!亭旁起义的同时,在党的组织下,珠岙、桑州、前童,天台的洪畴
亭旁起义虽然最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而失败,但它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在浙江的统治,更为后来的革命斗争积累了宝贵经验。
东屏古村:三台九明堂里的明清遗韵
与亭旁起义所代表的革命文化相对应,三门县的东屏古村则是一座活着的明清建筑博物馆。这个被誉为“中国画里的村庄”的古村落,以其独特的“三台九明堂”建筑布局和精美的雕刻艺术,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探访。
“三台九明堂”是台州地区典型的民居形式,以东屏古村保存最为完好。这种建筑布局严谨对称,以厅堂为中心,组成住宅群,运用均衡、连续、重复、交错等韵律、对比手法,使得房舍整体呈现轻巧淡雅、庄重秀美的外观风貌。
东屏古村的建筑装饰极富特色。高大的马头墙、石额点缀的门头、雕有“双狮挪球”的石门梁,无不体现着房主人的意趣和品位。民居内部的木雕、砖雕、石雕工艺精湛,内容涵盖花鸟虫鱼、戏曲人物、历史故事等,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
东屏古村的建筑不仅体现了明清时期的建筑艺术,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每一座宅院、每一道雕花都凝结着先人的智慧与匠心,诉说着一个个家族的兴衰荣辱。
三门祭冬:七百年的文化传承
如果说亭旁起义展现了三门县的革命精神,东屏古村体现了其建筑艺术,那么“三门祭冬”则凝聚了当地深厚的民俗文化传统。2016年,“三门祭冬”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三门县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三门祭冬”历史悠久,县内规模最大、形态最完整、传承最完好的亭旁镇杨家村杨氏祭冬,已流传700余年。通过祭冬,人们深切地表达了对天地、自然与祖先的感恩之情,凸显崇尚祖德、尊老爱老的道德理念,实现聚族睦亲和谐相处的目的。
每年冬至前夕,三门县的许多村庄都会举行盛大的祭冬仪式。仪式通常在宗祠内进行,由德高望重的族长主持。祭品丰富多样,包括猪头、鸡、鱼、时令水果等,象征着丰收和富足。仪式过程中,村民们会诵读祭文,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对未来的祈愿。
除了“三门祭冬”,三门县还有许多其他民俗文化活动。春节期间,各乡镇会举办舞板龙、地戏、抬龙灯、舞龙灯、桂花灯等民俗活动。在县城,傩舞、徽剧、甲路台阁、豆腐架、草龙灯、茶艺、灯彩等传统表演轮番上演,热闹非凡。
三门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十分丰富。吹糖人、糖画、剪纸、漆扇等传统手工艺在这里得到传承和发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三门县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门县的历史文化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从亭旁起义的革命精神到东屏古村的建筑艺术,再到“三门祭冬”的民俗传统,这些文化遗产共同塑造了三门县独特的文化面貌。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当代人汲取精神养分、传承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这些文化遗产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三门县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