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三问: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如何炼成?
长白三问: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如何炼成?
长白山天池景色(卓永生 摄)
游客在长白山参观游览(许畅 摄)
长白山自然保护管理局头道保护管理站工作人员在巡护途中(许畅 摄)
科研工作者在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测量记录树木生长数据(许畅 摄)
立夏过后,中原大地已是暑气蒸腾,而长白山天池才刚刚开冰。这座以神秘、神奇、神圣著称的名山,近年来旅游产业势头强劲,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注入新的活力。
首届吉林省旅游发展大会提出打造长白山世界级品牌的目标,“一山一水一通道”描绘出一幅壮美的“诗和远方”图景。然而,面对“五岳”名山和各地“网红”景点的竞争,长白山如何打造世界级品牌?在文旅融合趋势下,如何克服“东陲无文”的短板?2025年沈白高铁开通后,长白山能否应对千万级客流的挑战?
打造世界级品牌,底气何在?
长白山之美,美在独特。这里有云间天池、高山花海、地下森林等自然奇观,更有2500多种野生植物和1500多种野生动物,被誉为“物种基因库”和“自然博物馆”。2024年,长白山入选世界地质公园名录,进一步彰显其生态价值。
长白山的保护工作可追溯至清代200多年的封禁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这里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并成立了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委会。保护区拆除了宾馆酒店,山门不断下移,通往主峰的途中至今没有建设索道。目前,服务业作为长白山的支柱产业占比高达98%,其中旅游及相关产业占比超过90%。
长白山的冬季更是冰雪运动的天堂,与阿尔卑斯山、落基山并称“世界三大粉雪基地”。世界级的优质冰雪资源吸引着全球冰雪运动爱好者,不少世界级赛事的顶尖选手都在这里留下身影。
近年来,随着交通网络的完善和旅游配套设施的升级,长白山正在打造世界级的生态旅游名山、文化旅游名镇、冰雪产业基地和康养休闲胜地。
文旅融合,如何接招?
长白山不仅是一座自然奇观,更是一座文化宝库。从《山海经》中的记载,到《诗经》以来500多位作者的1000多首诗词,再到丰富的神话传说,长白山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长白山的界定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长白山指吉林省安图、抚松、长白等县的一部分,总面积约7万平方公里;广义的长白山则包括黑龙江和辽宁的部分地区,总面积超过40万平方公里。
长白山地区自先秦时期就与中原地区有文化交流,高句丽文明留下了大量历史遗存,其中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于200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吉林省加大考古发掘和历史遗迹遗产保护力度,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2017年,吉林安图金代长白山神庙遗址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目前正在积极筹建长白山神庙遗址公园、长白山历史博物馆、祭祀广场等。
长白山的文化传承不仅体现在学术研究和文物保护上,更融入了民间艺术和现代传播方式。剪纸、木雕、草木染等传统工艺将长白山元素融入文创产品,直播和短视频则让长白山的自然美景和人文故事触手可及。
大高铁时代,如何应对挑战?
100多年前,清末奉天候补知县刘建封率队踏查长白山,从临江出发到第一次下天池用了整整一个月。如今,随着敦白高铁的开通,北京到长白山只需7个半小时,2025年沈白高铁全线贯通后,这一时间将缩短至不到4小时。
面对即将到来的千万级客流,长白山已经做好充分准备。一方面,通过丰富旅游业态和产品,让游客留下来。长白山将池北区二道白河小镇打造成4A级景区和“国际慢城”,让游客在山下也能欣赏自然美景,体验小镇慢生活。另一方面,通过区域联动,实现对主景区的分流。长白山开发建设集团已托管景区周边多个景点,与白山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及长白山森工集团等合作,建立大长白山发展机制。
吉林省也在下一盘更大的棋,提出打造“一山(长白山)一水(松花江)一通道(331国道)”的总体目标,力争到2027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000亿元,旅游产业实现万亿级目标。
对于长白山景区来说,探索发展的路子还在多向延伸。2023年雪季,长白山景区千元左右的高端酒店供不应求,而二三百元的中低端酒店则相对过剩。这表明,走品牌化高端化发展之路,是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必然选择。
“目前长白山景区还是以流量为发展目标,未来一定会继续谋划转型升级,积极融入全球旅游发展新态势。”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高飞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