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登高话《登高》:杜甫的悲秋情怀与家国忧思
重阳登高话《登高》:杜甫的悲秋情怀与家国忧思
重阳节,一个承载着中华民族尊老敬亲、登高祈福美好传统的节日。在唐代,有一位诗人,在他人生的最后岁月,于重阳节这天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面对萧瑟的秋景,写下了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登高》。这位诗人就是杜甫,这首诗不仅是他个人心境的写照,更是那个动荡时代的缩影。
重阳登高:一个孤独诗人的身影
公元767年,重阳节。夔州(今重庆奉节)的秋天,天高气爽,江水清澈。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步履蹒跚地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他就是杜甫,此时的他已是一位56岁的老者,身患肺病,生活困顿,因战乱和严武去世而失去依靠,被迫流离至此。
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秋季天高气爽,可达到心旷神怡、强身健体的目的。早在汉代,史料中就有重阳登高观景的记载。西汉时期京城长安近郊就有了九九登高观景的风俗。三国、晋代重阳日发展成为郊游登山的活动。唐代以后登山活动十分热闹,历代皇帝、诗人墨客留下了很多描写九九登高习俗的诗篇。
登高望远,能使人在天地宇宙的参照下体悟到个体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暂,高台上常表现出大致相同的生命心理状态:孤独、寂寞 、忧愤、哀怨 。个体生命的有限性、时不待我的紧迫感与人生道路上的种种落魄失意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诗人登高时巨大的情感落差和种种悲剧性的情感体验,诗人于是喟然长叹乃至怆然泪下。
《登高》:一首悲秋的绝唱
站在高台上,杜甫眼前的景象令人心悸:风急天高,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盘旋。无边的落木萧萧而下,不尽的长江滚滚而来。这是一幅多么壮阔而又凄凉的画面!杜甫将自己内心的悲凉与自然界的萧瑟融为一体,写就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通过风急、猿啸、落木、长江等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凉和对家国的忧虑。首联对仗整饬,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颈联抒发感情,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末联写白发日多,因病断酒,映衬时世艰难。
晚年的杜甫:在困境中坚守
杜甫的晚年生活充满了坎坷。他曾在成都草堂居住了五年,但随着严武的去世,他失去了依靠,不得不离开成都,开始了新的漂泊生涯。在夔州的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困苦,健康状况日益恶化,甚至发出“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的无奈叹息。
然而,即便在这样的困境中,杜甫依然保持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他的诗作中,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的主题。正如他在《江汉》中所写的那样:“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虽然年老体衰,但杜甫依然保持着一颗壮志未酬的心,时刻准备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登高》:一个时代的缩影
《登高》不仅是杜甫个人心境的写照,更是那个动荡时代的缩影。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四年,但藩镇节度使又乘势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战乱频发。国家的动荡不安,人民的流离失所,这一切都深深触动着杜甫的心灵。
在这首诗中,杜甫将个人的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融为一体。他通过“万里悲秋常作客”表达了自己长期漂泊的痛苦;通过“百年多病独登台”展现了自己年老多病的无奈;通过“艰难苦恨繁霜鬓”揭示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和遗憾;通过“潦倒新停浊酒杯”体现了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登高》之所以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它深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杜甫用自己的笔,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沧桑,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在这个重阳节,当我们再次品读《登高》时,不禁为杜甫的才华所折服,更为他的人格所感动。他用自己的诗作,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困境中坚守,在逆境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