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登高读杜甫:一首诗中的历史沧桑
重阳登高读杜甫:一首诗中的历史沧桑
重阳节,一个承载着中华民族尊老敬亲、登高望远美好传统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祈求平安。而唐代大诗人杜甫,在他56岁那年的重阳节,却在夔州(今重庆奉节)的一座高台上,写下了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颇为复杂。公元767年,安史之乱虽已平息四年,但地方藩镇又起,战乱频仍。杜甫本欲投靠成都节度使严武,但严武病逝后,他失去了依靠,只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携家带口南下。因病魔缠身,杜甫在云安滞留数月后才抵达夔州,这一住就是三年。而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困苦,身体状况日益恶化。
重阳节这天,杜甫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眼前,秋风凛冽,天高云淡,猿猴的哀鸣在峡谷中回荡;江边的小洲上,水清沙白,一群群鸟儿在空中盘旋。抬眼望去,无边无际的落叶在秋风中飘落,长江水滚滚东流,永不停息。这些景象,无不触动着诗人内心的伤感。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句诗道出了杜甫内心的痛苦。他离家万里,常年漂泊,疾病缠身,孤独无助。而“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无奈与悲凉。他为国事担忧,为民生疾苦而焦虑,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年华老去,连借酒消愁都已不可能。
《登高》之所以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仅在于其精妙的对仗和音韵,更在于它深刻反映了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的交织。杜甫将自己对国家的忧虑、对家乡的思念、对生命的感慨,都融入了这首诗中。他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样的壮阔景象,暗示了历史的沧桑与人生的短暂;用“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样的个人遭遇,展现了时代的动荡与个体的渺小。
明代学者胡应麟评价此诗为“古今七言律第一”,清代杨伦也称其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这些赞誉,不仅是对诗歌艺术成就的认可,更是对杜甫在逆境中仍能保持高尚情操的致敬。
在重阳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当我们再次品读《登高》,不仅能感受到杜甫对自然美景的描绘,更能体会到他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不仅是杜甫个人的写照,更是整个时代的缩影,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历史变迁中始终坚守的那份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