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谢家暴案:两年16次家暴致残,法院将择期宣判
小谢家暴案:两年16次家暴致残,法院将择期宣判
2024年12月25日,四川成都武侯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一起震惊全国的家暴案件。受害者小谢在两年内遭受丈夫贺某阳16次严重家暴,最终导致身体多处重伤,左肾功能完全丧失,需终身佩戴粪袋。这起案件不仅揭示了家庭暴力的残酷性,也引发了公众对法律制裁力度的广泛讨论。
案件经过:两年16次家暴,女子身受重伤
小谢与贺某阳于2021年5月结婚,婚后不久,贺某阳便开始对小谢实施家暴。据小谢陈述,在两年的婚姻生活中,她共遭遇16次严重家暴,每次报警或求助均未彻底解决问题,反而招致更严重的暴力报复。
2023年4月24日,贺某阳将小谢骗至酒店并对其实施了长达数小时的殴打。这次暴力行为导致小谢多处重伤,包括左肾功能完全丧失、肋骨骨折及腹部损伤等,最终需摘除左肾并终身佩戴粪袋。这起事件并非孤立,而是两年内16次家暴中的最后一次,也是最严重的一次。
庭审焦点:16次还是3次?被告否认大部分指控
2024年12月25日上午9时30分,贺某阳涉嫌故意伤害罪、虐待罪一案在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法院开庭。庭审过程中,贺某阳对故意伤害罪口头认罪认罚,但对虐待罪予以否认。他声称,在与小谢的婚姻存续期间,只有间隔约7-8个月的3次家暴行为,而非小谢所述的16次。
贺某阳辩称,2023年4月15日在陶德砂锅店的冲突不算家暴,且4月25日的“家暴”只是轻轻拍了一下小谢的肚子。他将小谢左肾萎缩归咎于其自行服药所致,并称是小谢自己不愿意去医院治疗。
法律判决:有期徒刑11年,双方均表示上诉
2024年12月27日,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贺某阳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9年10个月,因虐待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合并执行有期徒刑11年,并赔偿小谢37万余元。
然而,这一判决结果并未获得双方认可。贺某阳当庭表示上诉,否认所有指控;而小谢则认为量刑过轻,坚持要求死刑且放弃赔偿。她表示,这样的坚定诉求来自一次次看到伤口产生的后怕,以及对贺某阳“出来后一定不会放过我”的恐惧。
社会影响:推动反家暴立法与司法实践
小谢家暴案不仅是一起普通的刑事案件,更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我国反家暴立法与司法实践的现状。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于2024年11月25日联合发布的反家庭暴力犯罪典型案例中,明确指出:“惩处家庭暴力犯罪,应当坚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既不能因为此类案件发生在家庭内部而简单从宽,也不宜一律从严,而应做到该宽则宽、当严则严、宽严相济、罚当其罪。”
在发布的5件典型案例中,包括了因家庭暴力引发的故意杀人案、故意伤害案以及违反人身安全保护令被追究刑事责任等不同类型。其中,被告人谢某宇因不满妻子起诉离婚而预谋杀人,被依法判处死刑,彰显了司法机关对严重家暴犯罪的零容忍态度。
反思与呼吁:建立更加完善的支持系统
小谢家暴案的发生和处理过程,暴露了我国在预防和应对家庭暴力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例如,警方在接到家暴报警后,往往采取“调解为主”的处理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施暴者的行为。此外,社会对家庭暴力的认知仍显不足,许多受害者受“家丑不可外扬”等传统观念影响,不愿或不敢寻求外界帮助。
要有效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需要建立一个涵盖法律、社会、心理等多方面的支持系统。这包括:
- 加强反家暴法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对家庭暴力的认识;
- 完善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确保其得到有效执行;
- 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包括公安、妇联、社区等,形成预防和干预家庭暴力的合力;
- 为受害者提供心理辅导、法律援助等全方位支持;
- 加大对施暴者的惩处力度,形成有效震慑。
小谢家暴案仍在继续,但其引发的社会关注和思考不应停止。这起案件不仅是个体的悲剧,更是对整个社会的警示。它提醒我们,反家暴斗争任重道远,需要每个人的关注和参与。正如小谢所说:“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维权之路,为其他受害者带来希望和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