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神剧:历史虚无主义的视觉盛宴
抗日神剧:历史虚无主义的视觉盛宴
2013年,一部名为《抗日奇侠》的电视剧在内地播出,其中一段“手撕鬼子”的画面引发了全网热议。剧中,主人公赵英雄面对日军士兵,竟然徒手将其撕成两半,这一幕不仅令人毛骨悚然,更引发了人们对“抗日神剧”这一现象的深度思考。
近年来,抗日神剧以其夸张的情节和不尊重历史的态度引发广泛讨论。这些剧集不仅扭曲了历史真相,还误导了观众的历史认知。例如,《敌后便衣队传奇》中的“包子雷”情节被批评为脱离实际,严重损害了抗战精神的真实性。这种历史虚无主义倾向在影视作品中的蔓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批评。
历史虚无主义的温床
抗日神剧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典型载体。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歪曲历史事实、否定历史真相的思潮,它通过虚构和夸张,试图重新解读历史,进而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在抗日神剧中,这种虚无主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脱离历史真实的虚构:为了追求收视率,一些编剧不惜牺牲历史真实性,创造出各种违背常理的情节。例如,《雷霆战将》中,主角穿着时尚的军装,手持双枪,在战场上如同时尚模特一般行走,完全忽视了战争的残酷和真实。
神化抗日英雄:在一些作品中,抗日英雄被赋予了超乎寻常的能力。《抗日奇侠》中的主人公不仅能够飞檐走壁,还能用飞刀一击消灭众多敌人。这种神化处理,虽然在视觉上具有一定的震撼效果,但却严重偏离了历史事实,将抗日战争简化为个人英雄主义的舞台。
弱化敌人智商:在许多抗日神剧中,日军被描绘成愚蠢至极的敌人,轻易就被我方战士用简单计谋击败。这种处理方式不仅不符合历史事实,也忽视了战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误导公众认知
抗日神剧的泛滥,对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历史认知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些作品通过娱乐化的方式呈现历史,使得观众难以区分历史事实与虚构,甚至可能产生错误的历史认知。
一位历史教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学生们在课堂上经常提到一些从抗日神剧中获得的‘知识’,比如‘八路军有先进的狙击枪’、‘日军士兵都是胆小鬼’等。这些错误认知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将严重影响他们对历史的正确认知。”
监管与反思
面对抗日神剧带来的负面影响,相关部门已经开始采取行动。2025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其中明确修改《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取消设立电视剧制作单位审批。这一改革虽然降低了行业准入门槛,但同时也加强了事中事后监管,通过备案公示、内容审查等机制,确保电视剧创作质量。
这一政策调整体现了监管部门的智慧:既要鼓励创作活力,又要确保历史题材的严肃性。正如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新闻发言人所说:“取消设立电视剧制作单位审批是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加强改进电视剧管理和服务,激发电视剧行业创新创造和发展活力,推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题材创作的正确打开方式
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尤其是抗日战争这样的重大历史题材,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教育和文化传承功能。创作者在追求艺术表现的同时,更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确保作品的历史真实性。
这并不意味着历史题材作品不能有艺术加工,而是说这种加工必须建立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例如,电影《八佰》虽然也有艺术加工,但整体上保持了对历史的尊重,既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又刻画了中国军人的英勇,赢得了观众的好评。
历史是民族的记忆,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刻骨铭心的篇章。我们有责任以严谨的态度对待这段历史,通过高质量的影视作品,让后代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