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生态修复:从污染治理到水下森林
太湖生态修复:从污染治理到水下森林
2024年,太湖无锡水域首次达到全年Ⅲ类水质,这一突破性进展标志着太湖治理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作为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的生态修复不仅关乎流域内数千万居民的饮水安全,更关系到长三角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江苏省政府的顶层设计和严格管控。2025年1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苏省自然生态保护修复行为负面清单(2025年版)》,明确禁止在太湖岸线内圈圩或围湖造地,禁止缩小圩外水域面积,严格控制太湖流域联圩并圩,为太湖生态保护划定了明确的红线。
在具体实践中,无锡市作为太湖治理的主战场,近年来累计投入超百亿元,实施治太重点工程1130个,水质藻情达到17年以来最佳。其中,清淤工程和湿地恢复成为两大关键举措。
在清淤方面,无锡累计完成太湖生态清淤约3700万立方米,超过全太湖清淤总量的70%。2024年3月启动的新一轮太湖生态清淤梅梁湖区工程,预计5年完成834万立方米的清淤量。清淤不仅有效减少了湖底淤泥对水质的影响,还为后续的生态修复创造了有利条件。
湿地恢复则是太湖生态修复的另一大亮点。在太湖三山岛,通过实施“多层生态围隔系统修复技术”,成功恢复湿地3000亩,水质提升至Ⅱ类,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而在无锡梅梁湖湾,人工种植的水草和生态湿地修复工程,打造出84.5万平方米的水下森林,有效改善了水质和生态环境。
监测数据显示,经过治理的水域透明度大幅提升,水生植物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加。在贡湖湾,水生植被面积已达200万平方米,为鸟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据统计,太湖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已从“良好”提升到“优秀”等级,湖体水生植被面积达200平方千米,同比增加25.8%。
面对取得的成绩,无锡市市长赵建军强调,要坚决克服麻痹思想、乐观情绪、厌战心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抓好治太各项任务,坚持湖岸同治、流域共治,深化外源减量、内源减负,推动太湖水质根本性好转的“拐点”尽快到来。
下一步,无锡将继续推进总投资不少于百亿元的治太项目,重点实施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提升、河道整治、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等工程,力争主要入湖河流水质达到Ⅱ类,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太湖治理成果。
太湖的生态修复之路,不仅是一场环境治理的攻坚战,更是一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持久战。随着各项生态修复工程的深入推进,太湖这颗“江南明珠”正在重新焕发出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