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治疗迎来新突破:从新版指南到创新药物
高血压治疗迎来新突破:从新版指南到创新药物
2024年8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迎来重大更新,时隔六年的新版指南不仅调整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更首次推荐了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和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等新型降压药物。与此同时,美国FDA于2024年3月批准了近40年来首个新机制降压药阿普昔腾坦,为高血压治疗领域带来新的突破。
新型降压药物:突破传统治疗局限
新版指南在降压药物治疗部分新增了两类药物的推荐: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和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这些新型药物的出现,为高血压患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治疗选择。
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
ARNI是一类新型的降压药物,其作用机制独特,既能抑制血管紧张素受体,又能抑制脑啡肽酶,从而同时发挥降压和保护心脏的作用。目前,ARNI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心力衰竭,但在高血压治疗领域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
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盐皮质激素受体,减少钠离子的重吸收和钾离子的分泌,从而达到降压的效果。与传统的利尿剂相比,MRA具有更好的靶向性和更低的副作用,特别适用于伴有代谢综合征或慢性肾病的高血压患者。
FDA批准40年来首个新机制降压药
2024年3月,美国FDA批准了由瑞士Idorsia制药公司与强生联合研发的降压新药阿普昔腾坦(aprocitentan,商品名Tryvio)。该药通过抑制内皮素(ET)-1与ETA和ETB两种亚型受体的结合而降低血压,是FDA近40年来第一个批准的全新降压机制的药物。
内皮素(ET)是由21个氨基酸组成的血管收缩肽,有三种类型,即ET-1、ET-2、ET-3,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受体ETA和ETB。ET-1作用于ETA既能引起人和哺乳动物体内强烈的血管收缩,也能激活RAAS,刺激儿茶酚胺释放。ETA激活后会诱导血管收缩,而ETB激活后能够激发内皮舒张因子释放,产生血管舒张效应,抵消ETA的缩血管作用。
市场潜力巨大,创新药物引领未来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是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慢性肾病等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截止到2012年,我国年龄≥18岁的成人高血压发病率升高至25.2%。随着社会老龄人口的增多,高血压发病率逐年升高,但高血压控制率仍然很低。
根据药融云数据统计,2015-2019年国内高血压市场持续扩容,至2019年达到690.92亿元(未统计中药),2020年以后,受疫情、集采等因素影响,整体市场有一定萎缩,但销量基本稳中有升。
从细分市场来看,钙通道阻断剂、血管紧张素Ⅱ拮抗剂为市场份额较高品类,2022年市场占比分别达到40.13%、31.03%,β受体阻断剂近年来市场份额逐步提升。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生活习惯进一步改变等因素影响下,以高血压为代表的慢病患者人数不断增加,抗高血压用药需求仍将稳步增长。
研发新趋势:探索新作用靶点
目前,高血压的治疗仍以药物治疗为主,但我国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率不高,与单药治疗疗效欠佳、药物的可耐受性及患者依从性差等因素有关。因此,研发新型和新作用靶点的降压药对提高血压达标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除了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外,其他值得关注的新作用机制还包括:
直接肾素抑制剂:如SPH3127,这是由中央研究院、上海医药控股有限公司和三菱田边制药公司联合研发的新一代直接肾素抑制剂,已于2023年5月完成III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安全有效。
钠钾离子通道转换酶抑制剂:这类药物通过改变肾小管的钠重吸收机制来降低血压,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利钠肽受体激动剂:通过增加尿钠排泄和扩张血管来降低血压,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结语
随着《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的发布和新型降压药物的陆续获批,高血压治疗领域正迎来新的变革。这些创新药物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也为提高血压控制率、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带来了新的希望。未来,随着更多新机制药物的研发和应用,高血压的治疗效果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