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甘蔗砍收秘籍:科学高效又安全
广西甘蔗砍收秘籍:科学高效又安全
广西作为我国最大的蔗糖生产基地,2024/25榨季甘蔗种植面积增长10-12%,预计增产80万吨,达到690-700万吨。这一增长得益于政府政策支持、补贴力度加大以及优良品种的推广。广西糖料蔗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2%,位居全区第一,为甘蔗产业的高效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学砍收技术要点
甘蔗砍收是决定产量和品质的关键环节。科学的砍收技术不仅能提高效率,还能确保甘蔗的品质和来年的宿根发芽率。
砍收时间
甘蔗砍收应遵循“先熟先收,晚熟晚收”的原则。一般在11月下旬到12月下旬陆续开始砍收,这个时期甘蔗已经达到了工艺成熟期,过早砍收会影响品质和来年宿根发芽。
砍收工具
建议使用锋利的小锄头。锋利的工具可以确保一刀砍到底,使伤口平整,减少蔗桩破裂,提高下一年的出苗率。
砍收方法
砍收时应控制入土深度在3-6厘米,留8-10厘米高的蔗桩。这样的高度既能保证宿根的生长,又不会影响来年的发芽率。砍下的甘蔗需要及时修叶去尾,每捆10-15根用麻绳绑好,便于搬运和装车。
砍收后的甘蔗不宜长时间储存,应尽快送往糖厂进行加工。同时,要及时清理田间的蔗叶等杂物,保持蔗田的清洁,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安全防护措施
甘蔗砍收季节正值冬季,需要特别注意防寒防冻和防风防火。
防寒防冻
低温霜冻会影响甘蔗的含糖量和蔗种质量。在寒潮来临前,可以采取灌水、覆盖农膜或稻草等措施进行保温。对于不适合收获的甘蔗,受冻后应立即灌水入田,以缓和冻害的影响。宿根甘蔗在冻害过后一周,需要挖开蔗蔸检查受冻情况,及时处理死蔸,并清除田间枯叶、残叶和冻死的蔗杆。
防风防火
干燥大风天气容易引发火灾,需要特别注意防火安全。同时,大风也可能导致甘蔗倒伏,影响砍收效率。在大风天气,可以采用“人”字形捆绑或捆成一束的方式进行防风。
个人防护
砍收甘蔗是一项体力活,需要做好个人防护。建议佩戴手套,防止甘蔗刺扎手。使用锋利工具时要注意安全,避免刀具伤人。长时间作业要注意休息,防止肌肉疲劳和关节劳损。
高产栽培技术
高产栽培技术是提高甘蔗产量和品质的基础。从品种选择到田间管理,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品种选择
选择优良品种是高产的关键。目前广西推广的优良品种有桂糖42号、桂柳一号等,这些品种具有高产、高糖、抗病性强的特点。广西大学科研团队自主选育的第四代甘蔗主栽品种桂柳05136和桂糖42号,在2023、2024年榨季的种植面积占全国70%以上。
健康种茎
使用脱毒种苗可以有效预防病虫害,提高甘蔗的产量和品质。在种植前,种茎需要进行消毒处理,可以采用安笑然微生物菌剂进行浸泡,每亩使用2瓶加2桶水,可以提升成活率,激活生长。
田间管理
科学的田间管理是高产的保障。需要合理施肥,特别是在甘蔗生长中后期,要根据长势及时追肥。同时要做好病虫害防治,采用无人机或高压喷枪进行统防统治作业,提高防控效率。此外,还需要做好排涝抗旱、防风抗倒等工作,确保甘蔗的正常生长。
未来展望
广西大学张积森研究团队成功破解了现代栽培甘蔗新品种——新台糖22号(XTT22)的基因组密码,这一突破性成果发表在《自然遗传学》杂志上。这项研究不仅为甘蔗育种提供了精准的基因组“地图”,还使甘蔗育种从“盲选”时代迈入了“精准定制”时代。未来,通过基因组学技术,可以培育出更多高产、高糖、抗病的甘蔗新品种,进一步提升甘蔗产业的竞争力。
甘蔗基因组的解析将为选育更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品种提供可能,使甘蔗的产量更高、糖度更甜。同时,这项研究还为甘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通过深入了解甘蔗基因组的遗传多样性,育种家们可以培育出适应不同环境和气候条件的甘蔗品种,即使遭遇恶劣天气或病虫害的侵袭,甘蔗的产量和品质也能够得到保障。
广西甘蔗产业正站在新的起点上,科学高效的砍收技术和安全防护措施为当前的生产提供了保障,而基因组学的突破则为未来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广西甘蔗产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