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诚新作《解密》:梦境中的历史密码
陈思诚新作《解密》:梦境中的历史密码
陈思诚的新作《解密》正在全国热映,这部改编自麦家同名小说的电影,通过十场梦境讲述了天才容金珍的成长历程。这些梦境不仅是容金珍成长的符号,也揭示了他一生的谜团。与此同时,电影《唐探1900》也在探讨华人移民历史和家国情怀,两部作品均以独特的方式呈现历史元素,引发观众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解密》:梦境中的密码
《解密》讲述了一位自幼展现出数学天赋的天才容金珍,如何在国家危难时期加入神秘部门701局完成密码破译的故事。电影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容金珍的十场梦境,这些梦境不仅视觉效果惊人,更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
第一场梦境出现在容金珍被养父小黎黎带走之前,风雨飘摇中的老宅和飞卷的数字符号,象征着他一生的命运都与数学天赋紧密相连。第二场梦境中的红色沙滩,象征着容金珍与数学老师希伊斯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第三场梦境中,容金珍在芦苇荡中被追,最终来到灯塔,象征着他在解密工作中寻求指引的内心挣扎。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第四场梦境,容金珍来到一个巨大的游乐园,摩天轮、海盗船、旋转木马等设施都变成了巨大的密码机器。这场梦境不仅展现了容金珍破译“紫密”的灵感来源,也暗示了他在获得破译能力的同时,失去了心中最珍视的东西。
第五、六、十场梦境则围绕着埃尼亚克(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展开,展现了容金珍对人工智能的恐惧和对自身能力的怀疑。这些梦境层层递进,最终揭示了容金珍内心的挣扎和成长。
改编与争议
《解密》的上映却遭遇了口碑滑铁卢。观众普遍认为电影难看,剧情缺乏逻辑,感情线混乱,人物形象单薄,对女性的刻画也十分刻板。票房预测更是从7.68亿跌至5.01亿,远低于预期。
麦家认为,电影的结尾强化了容金珍的情感世界,刻画出一个知恩图报的容金珍,将他的家国情怀、师生情谊呈现得更外化更浪漫,为容金珍的精神世界注入情感的力量。“电影结尾需要把观众的情绪彻底点燃,这是媒介特性所决定的。”
对比《唐探1900》:历史与艺术的双重探索
相比之下,陈思诚执导的另一部新作《唐探1900》则取得了巨大成功。该片在保留“喜剧+悬疑”元素的同时,融入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家国情怀,5天票房超18亿,延续了“唐探宇宙”的票房神话。
《唐探1900》的故事发生在1900年的美国旧金山唐人街,讲述了华裔部落猎人阿鬼与留美青年秦福因“开膛手杰克”案偶然结识,组成“唐人街神探”组合,在笑闹探案的过程中,最终揭开真相、查出真凶的故事。
影片中融入了大量历史细节:美国铁路下中国人的骸骨、旧金山当局对华人的歧视性措施、《排华法案》的影响等。这些历史元素不仅丰富了故事背景,更深化了影片的主题,展现了华人在异国他乡的艰难处境和不屈精神。
为了拍出真实的历史质感,导演陈思诚和他的团队在山东德州乐陵搭建了实景,按照历史图片和资料1:1还原了1900年的旧金山唐人街等几条主要大街的街景,甚至连当年旧金山特有的坡道和电车轨道都一一还原。
艺术追求与观众期待
两部电影在处理历史元素和艺术表达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解密》通过梦境和象征手法探索个体的内心世界,试图展现一个天才破译者的心理历程;而《唐探1900》则将历史元素融入悬疑探案的故事框架中,通过丰富的历史细节和人物塑造,展现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和民族精神。
这种差异也反映了陈思诚作为导演的艺术追求:在《解密》中,他试图通过超现实的梦境和象征手法展现人物内心的复杂性;而在《唐探1900》中,他则更加注重历史的真实感和故事的完整性。
两部电影的市场表现和观众反响也说明了不同的艺术选择带来的不同结果。《解密》的高概念艺术手法虽然视觉效果惊人,但过于抽象和象征性的表达让普通观众难以理解,导致票房和口碑都不尽如人意;而《唐探1900》则通过扎实的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细节赢得了观众的认可,成为春节档的票房黑马。
这种对比也引发了我们对电影艺术性的思考:艺术追求与观众接受之间应该如何平衡?如何在保持艺术性的同时,又能吸引和打动观众?这或许是陈思诚在未来的创作中需要继续探索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