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拉宫+才旦卓玛:春晚如何惊艳出圈?
布达拉宫+才旦卓玛:春晚如何惊艳出圈?
2025年央视春晚首次在西藏拉萨设立分会场,以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为背景,88岁高龄的藏族女高音歌唱家才旦卓玛倾情演唱《翻身农奴把歌唱》,展现了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飞弦踏春》等国家级非遗节目也惊艳亮相,通过虚拟现实和超高清视觉投影技术,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让观众感受到浓厚的民族风情和科技热。这场视觉盛宴不仅展示了西藏38种非遗项目,还勾起了无数人的回忆,成为春晚的一大亮点。
布达拉宫前的视听盛宴
除夕之夜,当夜幕降临在雪域高原,布达拉宫广场上灯火璀璨,一场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视听盛宴正在上演。这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首次在西藏拉萨设立分会场,以布达拉宫为背景,为全球观众呈现了一场独具特色的文化盛宴。
分会场的舞台设计独具匠心,以简洁风格为主,突出布达拉宫的雄伟壮观。舞台采用大圆形造型,象征同心圆的概念,体现了西藏各族人民守望相助的情感。舞台后面的条形屏如同山脉,也似河流,更像是一条哈达,寓意西藏“千山之巅、万水之源”,也是藏族儿女对全球华人的新春祝福。
整场晚会以歌舞、藏戏、非遗展示等多元艺术形式,展现了西藏独特的人文风情。开场歌舞《飞弦踏春》融合了拉萨朗玛、拉孜堆谐、芒康弦子等多个非遗项目,用30秒的时间惊艳了全世界。节目中还展示了西藏38种非遗,通过虚拟现实和超高清视觉投影等技术手段,将静态的文化资源“动”起来,生动展现了藏族传统历史文化底蕴。
才旦卓玛:跨越时空的歌声
在晚会的主体节目中,88岁高龄的藏族女高音歌唱家才旦卓玛再次登上春晚舞台,演唱了她的成名曲《翻身农奴把歌唱》。这首歌唱出了西藏各族群众对西藏和平解放后新生活的感激之情,也唱出了才旦卓玛“从农奴的女儿到人民艺术家”的人生变迁。
1937年,才旦卓玛出生在日喀则一个农奴家庭,父母常年为农奴主放牧做活。西藏和平解放后,才旦卓玛的命运随之改变。爱唱歌的她成为歌舞团的一员,并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少数民族声乐班学习。1959年,她演唱了纪录片《今日西藏》的主题歌《翻身农奴把歌唱》,正式录音的那天,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翻身农奴的女儿要感谢党。”
1963年,才旦卓玛在校园广播听到任桂珍首唱的《唱支山歌给党听》,歌曲字字句句都是她的心声,她主动找到老师请求学唱。第一次汇报演出,才旦卓玛就唱到泪流满面。后来,她在“上海之春音乐节”再次演唱,经电台录制、播放后,迅速响彻大江南北。
1998年,才旦卓玛首登春晚,在联唱歌曲《往日情怀》中演唱《北京的金山上》。一年后,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人民大会堂首演,才旦卓玛也和其他演出者一起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周总理勉励才旦卓玛,要好好学习和传播藏族的音乐和文化,并把学到的东西带给更多藏族同胞。为了家乡的文艺事业,她坚定地选择扎根西藏。
半个多世纪以来,才旦卓玛用真情融入歌声,她曾说,“是新中国将我从一个农奴的女儿培养成为人民的歌手,让西藏人民的生活变得如此美好,叫我怎能不歌唱?”
创新与传承的完美融合
2025年春晚拉萨分会场的亮点之一,是大量来自基层的农牧民群众演员站上春晚舞台。拉孜堆谐、芒康弦子、那曲锅庄、古格宣舞……一一展现藏族民间舞蹈的独特魅力。歌舞节目《鼓潮》融合了热巴鼓、背鼓、腰鼓、斯马卓这四种西藏非遗舞蹈,场面气势恢宏,给观众带来一种独特而震撼的视觉盛宴。
在《起舞吧,拉萨》环节,王星越、侯明昊、何洛洛和扎西平措一起,在舞台上带领西藏基层农牧民群众、各县(区)艺术团演员、大学生团体等一同“起舞”,台下观众跟随音乐舞动身姿,场面极为热闹。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春晚拉萨分会场首次使用了白天的景色,节目组走遍西藏七市(地),把最美的景观、服饰、舞蹈集合在一起。比如,阿里札达土林、普兰宣舞、山南羊卓雍错、扎囊黑白氆氇、昌都来古冰川……这些元素都被巧妙地融入节目中,展现了西藏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魅力。
现场还配备了目前国内唯一一套最先进的跟踪技术三维索道万象鹰眼设备,它可以每秒8米的速度,实现从超大景别到极小细节的快速转换,呈现更丰富和多角度的舞台效果。裸眼3D屏、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先进技术手段的运用,让静态的文化资源“动”起来,生动展现了藏族传统历史文化底蕴、文明广度、精神高度和现实温度,为观众呈现出融“沉浸式”和耳目一新为一体的艺术观赏与体验效果。
2025年春晚拉萨分会场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现了西藏独特的人文风情和文化魅力,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凝聚力。这场融合了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视听盛宴,必将成为春晚历史上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