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这些早期信号你注意到了吗?
乙型肝炎:这些早期信号你注意到了吗?
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的传染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2.57亿人携带乙肝病毒。在中国,这一数字更是高达7500万。乙肝不仅严重影响患者健康,还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严重疾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乙肝的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容易被忽视,但及时发现和治疗对控制病情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早期预警信号:
消化系统症状: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等。这些症状常被误认为是普通胃肠道疾病,但若持续出现,应引起重视。
全身性症状:持续感到疲倦无力,发热(体温在37.5°C~38.5°C之间),这些症状与感冒相似,但持续时间更长。
黄疸表现:眼白和皮肤发黄,尿液颜色加深呈茶色,粪便颜色变浅。黄疸是乙肝较为典型的症状,一旦发现应立即就医。
其他症状:右上腹疼痛(肝脏区域)、皮肤瘙痒、牙龈出血等。
乙肝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
血液传播:共用注射器、不安全的医疗操作、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等。
母婴传播:感染乙肝的孕妇在分娩时可能将病毒传给新生儿,但通过及时接种疫苗和免疫球蛋白,可以有效阻断这种传播。
性传播:与乙肝患者发生无保护性行为可能感染病毒。
值得注意的是,乙肝不会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与乙肝患者共同生活、工作、学习,甚至共用餐具,都不会被感染。蚊虫叮咬也不会传播乙肝病毒。
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疫苗。我国自2002年起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即可接种第一针,1个月后接种第二针,6个月时接种第三针。研究表明,规范接种乙肝疫苗可使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从1992年的9.67%降至2020年的0.3%。
除了接种疫苗,以下措施也有助于预防乙肝:
避免不安全注射:不共用注射器,选择正规医疗机构进行医疗操作。
安全性行为:使用安全套,减少性传播风险。
个人卫生:不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沾有血液的个人用品。
职业防护:医护人员等高危人群应做好职业防护,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暴露后预防:如不慎接触到乙肝病毒,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采取预防措施。
乙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的无知和偏见。通过科学认知和积极预防,我们可以有效控制乙肝的传播,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让我们共同努力,消除乙肝歧视,为构建一个没有肝炎的世界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