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敦煌:让千年文化瑰宝“活”起来
数字敦煌:让千年文化瑰宝“活”起来
2024年,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保护工程迎来新的里程碑。这座始建于公元366年的文化艺术宝库,如今已通过数字技术实现了“永生”。截至最新统计,“数字敦煌”资源库已上线30个洞窟的高清图像及全景漫游节目,访问量超过2000万人次,涵盖全球78个国家。这一成就不仅为文物保护开辟了新路径,也为全球观众提供了便捷的文化体验平台。
创新技术:让千年壁画“活”起来
数字敦煌工程的实施,是一场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整个过程包括方案设计、图像采集、图像处理和数据存储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凝聚着文物保护工作者的智慧与匠心。
在图像采集阶段,工作人员使用自主研发的反光箱等专业设备,对壁画进行高精度拍摄。为了达到300DPI的高清要求,每平方米壁画可能需要拍摄60-70张照片。这些原始图片随后被拼接成完整的壁画图像,并利用三维点云数据进行精准校正,形成毫米级精度的最终成果。
除了静态图像,数字敦煌还运用了多种先进技术提升用户体验。例如,遗址建筑三维重建技术让游客足不出户就能“漫步”于千年古窟;彩塑三维扫描技术则让精美的佛像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屏幕上。更令人惊叹的是,VR虚拟漫游技术让游客戴上VR眼镜就能“零距离”观赏莫高窟第285窟的壁画细节,甚至“飞”到窟顶,融入壁画故事情节,享受沉浸式体验。
智慧管理:破解文物保护难题
面对每年数百万的游客量,如何平衡文物保护与开放利用成为一大挑战。数字敦煌工程通过科技创新,成功破解了这一难题。
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游客首先观看《梦幻佛宫》和《千年莫高》两部电影,提前感受敦煌文化的魅力。随后,游客按照规划好的12条参观路线,有序进入8个洞窟参观。这种“总量控制、网络预约、数字展示、实地参观”的新模式,既保护了文物,又满足了游客需求。
更值得一提的是,敦煌研究院建立了预防性保护监测预警系统。通过在窟区范围内投放的600多个不同类型传感器,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每个开放洞窟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一旦发现异常,系统会立即预警,暂停开放相关洞窟,确保文物安全。
全球共享:让敦煌文化走向世界
数字敦煌工程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民共享。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就是一个创新尝试。该素材库收录了来自敦煌莫高窟、瓜州榆林窟、天水麦积山石窟等6处遗产地的448幅壁画、9409份素材和697号藏经洞经卷。每幅照片都附有学术介绍,并进行了细致分类,用户可以轻松找到所需素材。
素材库采用区块链技术,保证了每一例素材的授权和使用均可查证。用户通过实名认证后,可以即时下载所需素材,授权周期从原来的最长一周缩短至几分钟。单张授权费为300元至800元,个人欣赏、研究则可免费下载。
更令人振奋的是,素材库还支持二次创作。用户可以利用相关素材创作新的数字作品,这些作品又可以成为新的数字资源供他人使用。这种开放、共享、共创的模式,不仅有效防范了盗版问题,也为敦煌文化的传播和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自2022年底上线至今,“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访问量已超过400万次,素材下载量超过3万次。这一创新模式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未来将在国内文博单位推广,为文物数字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开辟新路径。
数字敦煌工程的成功实施,不仅为敦煌莫高窟的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提供了可能,也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正如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所说,“数字敦煌”是文物保护与科技融合的重要成果,为未来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