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云南民族音乐如何“唱响”未来?
数字化时代,云南民族音乐如何“唱响”未来?
云南,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活着2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传统。从悠扬的《小河淌水》到欢快的《阿细跳月》,从深情的《弥渡山歌》到浪漫的《蝴蝶泉边》,这些流传千年的旋律,承载着云南各族人民的情感与智慧,共同织就了云南民族音乐的璀璨星河。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些珍贵的音乐遗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年轻人外出务工,不再学习传统音乐;一些老艺人相继离世,带走了一生的技艺;再加上外来文化的冲击,许多民族音乐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以独龙族民歌为例,这个喜歌乐舞的民族,虽然在2021年将其民歌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但仍面临着传承危机。
幸运的是,数字化技术为民族音乐的保护带来了新的希望。通过数字化手段,我们可以对民族音乐进行系统化的采集、整理和保存,让这些珍贵的音乐遗产得以永续流传。
在云南,这样的尝试已经开始。2024年5月,在深圳文交所的推动下,“国家声音资产全产业交易生态平台建设”系列活动在深圳举行。这个平台以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支撑,致力于构建国家声音资产的全产权生态链。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桑海波在活动中表示,要“高质量构建国家声音资产全产权生态链,开辟新赛道,笃行华夏族群应有的使命担当”。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之纲则提出了“声境体验设计”的概念,通过虚实相生的创作形式实现艺术产业的落地。中央音乐学院研究员和云峰指出,少数民族声音资产在国家级非遗传承名录中占比高达45%,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创新尝试,不仅为云南民族音乐的保护提供了新的途径,更为其传播和传承开辟了新的空间。通过数字化平台,这些音乐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让全世界都能听到云南的声音。
然而,数字化保护只是第一步。要让这些音乐真正“活”起来,还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和支持。让我们共同努力,让云南民族音乐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这颗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的明珠,永远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