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仙湖:一湖清水见证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新实践
抚仙湖:一湖清水见证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新实践
近日,云南省玉溪市抚仙湖畔传来喜讯:时隔近20年,被誉为“水质检测员”的桃花水母再次现身这片清澈的湖水。这一发现不仅让当地居民欣喜不已,更成为抚仙湖生态保护成效的有力佐证。
作为我国蓄水量最大、水质最好的贫营养深水型淡水湖泊,抚仙湖的生态保护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云南省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为指导,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让这颗“高原明珠”重焕生机。
“退”字当头,为湖减负
在抚仙湖畔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侯荣坤,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搬离世代居住的家园。几年前,为了保护抚仙湖,他和村民们一起搬离了湖畔。“虽然舍不得,但看到现在的变化,我觉得值了。”侯荣坤说。
侯荣坤口中的变化,正是抚仙湖生态保护的生动写照。玉溪市大力实施“退人、退房、退田、退塘”工程,将昔日的建房用地改造为湿地公园,不仅美化了环境,更为湖泊生态修复腾出了空间。
据统计,“十三五”以来,云南聚焦重要湖泊流域,实施了抚仙湖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等项目。目前,抚仙湖新增水源涵养面积13万亩,全湖水质总体保持I类,抗浪鱼等土著物种数量明显增长,生态环境承载力得到有效改善。
科技赋能,精准监测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抚仙湖的生态保护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作为我国为数不多的I类水质淡水湖,其流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面临着面源污染的威胁。
为更精准地掌握湖泊水质变化,云南省创新性地采用了卫星遥感技术进行水质监测。研究显示,通过高分一号(GF-1)WFV和Landsat 8 OLI等卫星影像,可以实现对湖泊水质的高时间频率、空间连续覆盖监测。
这种监测方式弥补了传统水质监测站的不足,能够及时发现局部湖区的水质变化,为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研究人员还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提高了对非光学敏感物质(如氨氮)的遥感估算精度,进一步提升了监测效果。
政策引领,持续发力
抚仙湖的生态保护成就,离不开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科学决策。在“十四五”规划中,云南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提出要以更高标准谋划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通过建立健全覆盖全域全类型的国土空间规划,云南实现了保护、开发、利用、修复“一张蓝图”。同时,依托“数字云南”建设,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为抚仙湖的生态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如今的抚仙湖,不仅是一片碧波荡漾的自然美景,更成为了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未来,随着更多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实施,这片高原湖泊必将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