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经济学院:楚菜文化传承的摇篮
湖北经济学院:楚菜文化传承的摇篮
楚菜,原称鄂菜,又称湖北菜、荆菜,是发源于湖北省的地方菜系。楚菜的起源,从屈原在《楚辞》里的两个篇章「招魂」、「大招」里可得知,因这两个篇章,记载楚宫佳宴包含20余种楚地名食,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用文字来记载的菜单,可知楚菜起源于东周。楚菜发展成熟在明、清时期,1983年为中国十大菜系之列。2018年7月21日,湖北省政府为推动楚菜的创新发展,将鄂菜更名为楚菜。
楚菜基本特色为蒸。口味上多汁、滚烫、入口即化,因此最能保存原味。调味多用豆酱与豆豉,甚少使用酱油,并且注重色香味的结合。
传统楚菜以江汉平原为中心,分荆南、襄郧、鄂州和汉沔四大流派。侧重蒸、煨、炸、烧、炒;特点是汁浓、芡稠、口重、味纯,具有朴素的民间特色。
湖北经济学院:楚菜文化传承的摇篮
在楚菜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湖北经济学院扮演着重要角色。学校开设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熟练烹饪技艺和科学理论的高级技术人才。该专业不仅传授烹饪技艺,还注重餐饮管理和营销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湖北经济学院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各类烹饪比赛中屡获佳绩。例如,2024年6月,烹饪20401班学生曾美玲在湖北省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银行”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省级铜奖,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省级铜奖,在“湖北工匠杯”技能大赛中获得药膳制作赛金奖和中国楚菜职业技能大赛特金奖。这些成绩充分展示了湖北经济学院在烹饪人才培养方面的实力。
楚菜研究院:推动楚菜文化创新发展的智库
为了进一步推动楚菜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湖北经济学院成立了楚菜研究院,邹志平教授担任院长。邹志平教授不仅是湖北经济学院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的教授,还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第十六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在他的带领下,楚菜研究院在楚菜文化研究、人才培养和技能竞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2025年1月,湖北省总工会党组成员、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汪胜全,省教科文卫体工会主席熊晓泉来校慰问楚菜现代产业学院劳模及团队代表。他们先后慰问了全国先进工作者邹志平,湖北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才胜、王波,楚菜现代产业学院团队代表曾翔云、李加红等,向“全国工人先锋号”“湖北五一劳动奖状”先进集体楚菜现代产业学院表示祝贺,勉励大家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人才培养、技能竞赛、科研创新等方面争取更好成绩。
楚菜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楚菜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烹饪人的努力。湖北经济学院通过开设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和成立楚菜研究院,为楚菜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学校不仅注重烹饪技艺的传授,还重视餐饮管理和营销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学校还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类烹饪比赛,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推动楚菜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楚菜文化作为荆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文价值。湖北经济学院将继续发挥其在楚菜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培养更多优秀的烹饪人才,推动楚菜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