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外医院最新研究:收缩压降至120mmHg以下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阜外医院最新研究:收缩压降至120mmHg以下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近日,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静教授团队领衔的一项重磅研究在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该研究首次证实:对于心血管疾病高风险患者而言,将收缩压控制在120毫米汞柱(mmHg)以下,相比控制在140mmHg以下,能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这一突破性发现来自名为“强化收缩压降低治疗对减少血管事件风险的影响(ESPRIT)”的大型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团队在2019年9月至2020年7月期间,从中国116家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招募了11,255名平均年龄为64.6岁的受试者。这些受试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强化治疗组(5624人,目标收缩压<120mmHg)和标准治疗组(5631人,目标收缩压<140mmHg)。
研究结果令人振奋:在整个随访期间,强化治疗组的平均收缩压为119.1mmHg,标准治疗组为134.8mmHg。在3.4年的中位随访时间里,强化治疗组中有547人(9.7%)发生了主要终点事件,而标准治疗组有623人(11.1%)发生,风险降低了12%(HR=0.88,P=0.028)。更值得注意的是,强化治疗组的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了39%(HR=0.61,P=0.0027),全因死亡风险也降低了21%(HR=0.79,P=0.025)。
在安全性方面,两组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相当(42.1% vs 42.2%)。虽然强化治疗组的持续肾功能下降风险略高(3% vs 1.8%),但严重低血压、电解质异常等不良事件并无显著差异。
这一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我国成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仍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然而,ESPRIT试验表明,在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中,更低的血压目标值能带来更大的获益。这一发现可能为未来高血压治疗指南的修订提供重要依据。
牛津大学Kazem Rahimi教授在同期《柳叶刀》上发表评论指出,ESPRIT研究再次证实了强化血压控制的益处和安全性,强化了“血压越低越好”的治疗理念。这一研究结果不仅适用于中国患者,对全球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血压管理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然而,专家也指出,血压控制目标需要个体化考虑。例如,基线血压较低的患者可能在血压升高到130/80mmHg时就出现高血压反应,而长期血压升高的患者如果过快降至这一水平则可能出现低血压症状。因此,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这一研究结果的发布,无疑将为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血压管理提供新的循证医学证据,有望推动高血压治疗策略的进一步优化,最终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