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教你四季养生不踩雷
《黄帝内经》教你四季养生不踩雷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不仅系统阐述了中医理论,更蕴含着丰富的养生智慧。其中,四季养生理念尤为独特,强调“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主张顺应自然规律调整生活方式,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部古老典籍中的四季养生之道。
春季养生:养肝护阳
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人体阳气生发的时节。《黄帝内经》指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此时养生的重点在于养肝护阳。
饮用菊花茶:菊花具有疏风清热的功效,对平衡肝脏功能有益。菊花与桑葚一起泡茶饮用,桑葚有滋养血液、柔肝的作用,可以实现肝脏和肺脏的养护效果。需要注意的是,过量饮用菊花茶可能损伤肝脏,因此最好不要连续饮用超过一个月。
侧卧睡眠:肝经位于人体两侧,侧卧时无论左侧还是右侧都有助于养护肝气。当人体侧卧时,血液会自然流向肝经,“肝主藏血”,血液流向肝脏后,人体可以进入安静的睡眠状态,并开始进行一天的造血功能。
适量食用蒲公英:肝火过旺会导致体内热毒积聚,适量食用蒲公英可以通畅肝经,清热解毒。可以用蒲公英泡茶饮用,有助于缓解喉咙炎症等问题。也可以将干燥的蒲公英浸泡煎煮,提取汁液后与100克梗米一起煮粥食用。另外,也可以取一些清洗干净的蒲公英嫩茎叶(100克),沥干后蘸酱食用,味道清香且口感爽口。
夏季养生:清心降火
夏季是天地气交融、万物茂盛的季节,人体新陈代谢加快,出汗增多。中医养生强调天人相应,“夏气与心气相通”,汗液被视为心脏的液体。因此,夏季的养生重点是养心护心,保养心气。
饮用三叶茶:中国中医科学院的杨力教授介绍,夏至时养心清暑,首推三叶茶,包括荷叶、竹叶和薄荷叶。夏季可以将这三种叶子混合泡茶饮用(每种叶子35克),或者选择其中一种(荷叶、竹叶用510克,薄荷叶用5克),具有清心降火、养心和消暑的良好效果。
煮粥加入酸枣仁:酸枣仁是一味宁心安神的好食材,熬粥时放点有助于养护心脏。从药店买点酸枣仁,每次熬粥时加个20、30克就可以,睡眠不好的人,还可以配合放点莲子,清心安神。
静坐清心:中医养生讲究阴阳平衡。心为阳脏,而静属阴,基于阴阳平衡,养生就需要以静制动,以静养心。每天睡前静坐一会儿,头颈正直,尽量缓慢地用腹部深呼吸。在调整呼吸的同时,要积极配合想象美好的东西,把一天之中的烦心事儿都放下。坚持下去,能起到养心效果。
秋季养生:润肺防燥
秋季属于金,而金元素主宰着肺部,因此秋天是养护肺部的最佳时机。肺脏负责情绪的生成以及水液的代谢,而秋季气候干燥,会对肺部功能产生影响。特别是在秋季初,天气渐冷,肺部容易受伤,肺部疾病也更容易发作,因此养护肺部显得格外重要。
多食白色食物:中医认为,食物的颜色与五脏相关,白色食物有益于肺部健康,因此在秋季适当增加白色食物的摄入是有益的。秋季宜食用白花菜、白菜、白萝卜、莲藕、莲子、冬瓜、白蘑菇、白芸豆、豆腐、白芝麻、百合、白芍、山药、银耳、牛奶等白色食物,对身体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拍打双手:这种保健方法简单易行,非常适合忙碌的人们。经常刺激按摩双手对健康大有裨益,尤其对养护肺部有益。将双手十指张开,掌心相对拍打手心100次。以使掌心微微发红发热为宜,拍完后搓揉双手。
呼吸道中的水:勤喝水有益于肺部健康,在秋冬季每天至少要比其他季节多喝500毫升以上的水,以保持肺部和呼吸道的正常湿度。还可以直接将水“吸入”呼吸道,方法是将热水倒入杯中,用鼻子对准杯口吸入,每次10分钟,每天2~3次即可。
冬季养生:温肾固精
冬季属于“闭藏”的季节,肾脏起到封藏的作用,因此冬季进补以养护肾脏为核心,通过适当的补肾和养肾,使肾脏精气更加充盈,以保证来年身体更健康,更少生病,这也是中医预防疾病的理念。
充足睡眠:睡眠是养护肾脏的重要环节,尤其要保证充足的夜间睡眠。中医所说的“子午觉”,指的是每天子时(夜里11点到凌晨1点)和午时(中午11点到1点),这是养护肾脏最需要休息的时段。中午12点左右,阳气最盛,午睡有助于养肾阳气;夜半12点左右,阴气最盛,睡眠可以养肾阴气。
搓揉耳朵: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肾脏与耳朵有阴阳关系,通过搓揉双耳可以刺激肾脏,缓解疲劳。双手捂住双耳,从下往上包住耳朵,向后转动,以有力而缓慢的方式揉搓耳朵。大约进行三十次左右的转动,你会发现疲劳瞬间消失。
食用栗子:栗子具有益气健脾、补肾强筋的功效。中年人适合食用补血强肾的栗子粥。将10颗栗子和适量的大米一起煮成粥,也可以将栗子晾干后磨成粉末,然后在煮粥时加入粉末(相当于食用生栗子)。
《黄帝内经》的四季养生理念,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在现代社会,这些养生智慧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遵循四季养生的原则,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自然变化,保持身心健康。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跟随《黄帝内经》的指引,开启科学养生的新篇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