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肝病专家教你控制乙肝病毒载量
成都肝病专家教你控制乙肝病毒载量
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全球约有2.4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每年死亡率达78万人。在中国,乙肝慢性病患者达到9千万人,呈逐年上升趋势。乙型肝炎是一种传染病,主要有母婴、性和血液传播三种传播方式。目前医疗技术发达,乙肝患者无需过度恐惧,密切关注病情,定期检查发现病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可以大大减少肝硬化发生的概率。
药物治疗是关键
四川华西肝病研究所的专家指出,对于乙肝病毒载量较高的患者,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至关重要。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包括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等,这些药物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炎症反应。
对于基线高病毒载量(我国指南定义为>2×107IU/mL)的患者,临床上较为棘手,其初始治疗的病毒学应答率可能不理想。因此,需要重视全程管理,包括初始治疗和后续优化治疗。如果出现低病毒血症(LLV)或病毒耐药突变,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可考虑替换治疗或联合治疗等方式。
生活方式调整不可忽视
除了药物治疗,乙肝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在饮食方面,患者应避免食用不利于病情稳定的食物,如糖类、烧烤、葵瓜子等。同时,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
此外,患者还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个人卫生用品。在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以防止性传播。孕妇在分娩时应选择正规的医院,接受规范的产前检查和母婴阻断措施。
定期监测是保障
患者需要定期监测病毒载量和肝功能指标,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在满足特定条件的情况下,部分患者可以尝试停药,但需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停药标准需谨慎
根据世卫组织和中国指南的建议,大部分乙肝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接受抗病毒治疗。但在满足以下条件时,可尝试停药:
- 无肝硬化临床证据(APRI或TE未提示显著纤维化);
- 停药后可以进行长期密切监测HBV再激活情况;
- 初始E抗原阳性者在实现E抗原血清学转换后,并继续进行巩固治疗1年以上;
- ALT持续正常,且HBV DNA持续低于检测下限。
停药后,患者需要定期进行监测,包括肝功能、HBV DNA、两对半等指标的检测。停药后的前3个月,建议每月监测一次;之后每3~6个月监测一次,至少持续1年。如果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HBV DNA反弹等情况,需及时就医,并根据医生建议调整治疗方案。
通过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定期监测和谨慎停药等综合措施,乙肝患者可以有效控制病毒载量,降低病情进展风险,提高生活质量。但需要强调的是,所有治疗决策都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患者切勿自行用药或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