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建筑:世界遗产背后的守护者
泉州古建筑:世界遗产背后的守护者
2021年7月,“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6处世界遗产。这一荣誉背后,是泉州多年来在古建筑保护方面所做的不懈努力。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泉州不仅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更在保护和传承方面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
金鱼巷:微改造留住城市记忆
金鱼巷是泉州一条与中山路垂直相交的小巷,全长约300米。2018年,金鱼巷启动微改造项目,成为泉州申遗前的重要试点工程。该项目由多家知名设计单位联合完成,秉持“创造一条多元混杂的活力小巷”的理念,采取“去杂、修危、补破、留旧、多元文化混存”的策略。
改造后的金鱼巷保留了原有的烟火气,同时焕发出新的生机。巷子里的电影布告栏、石头墙、烟制砖等历史元素被精心修复,成为城市记忆的载体。废弃祠堂的围墙经过创意改造,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值得一提的是,设计师们还特意保留了一些看似残旧的建筑细节,如一面墙上未完成的油漆图案,让新与旧在巷子里和谐共存。
中山路:百年骑楼的保护与传承
泉州中山路全长2392米,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整的联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这条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街道,见证了泉州近现代的发展历程。2001年,中山路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并先后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福建省历史文化街区等名录。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遗产,泉州市专门制定了《泉州市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条例》。在保护过程中,中山路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建筑风貌,还注重功能的更新和业态的丰富。如今的中山路上,罗马式钟楼、大上海理发店、基督教泉南教堂等历史建筑与现代商铺和谐共生,成为泉州最具活力的商业街区之一。
创新引领,侨厝保护的泉州模式
泉州作为著名侨乡,拥有数量众多的华侨建筑。近年来,泉州市实施“刺桐侨厝”专项行动,全力保护这些承载着华侨记忆的建筑。截至目前,已认定682处华侨建筑,修缮提升101处,其中不乏蔡水影洋楼、苏廷玉故居、陈光纯故居等知名建筑。
在保护模式上,泉州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通过立法保障、资金支持、技艺传承等多方面措施,确保侨厝保护的专业性和可持续性。同时,泉州还创新性地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将部分侨厝活化利用为咖啡馆、会客厅、沉浸式体验馆等文旅业态,让老建筑焕发新生。
未来展望:活态保护让古城永续发展
泉州的古建筑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保护之路永无止境。未来,泉州将继续围绕创建“世遗典范城”和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目标,打造世界遗产和文物保护利用典范城市。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这座千年古城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通过金鱼巷、中山路和侨厝保护等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泉州在古建筑保护方面已经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不仅注重保护历史风貌,更强调活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