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生态保护:宜昌市的绿色奇迹
长江生态保护:宜昌市的绿色奇迹
长江流经湖北宜昌232公里,这里是三峡工程所在地,也是长江生态保护的重要战场。近年来,宜昌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长江大保护,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工程,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绿色奇迹。
化工产业转型升级
化工产业曾是宜昌的支柱产业,但为了保护长江生态,宜昌坚决推进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宜化集团的转型升级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在宜昌高新区白洋工业园,宜化氯碱新能源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该项目一期计划2025年下半年投产,将生产烧碱、氯气、氢气和盐酸等产品。项目采用节能环保技术,实现废水零排放,能耗大幅下降,并通过产业链延伸提升产品附加值。
非法码头整治与岸线修复
宜昌市检察机关积极履行公益诉讼职能,推动长江岸线整治和生态修复。通过检察建议,督促相关部门取缔非法码头,恢复长江岸线生态。同时,宜昌还建设了12个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码头和48艘接收转运船,开发“净小宜”小程序,实现垃圾转运智能化管理。如今,曾经的非法码头变成了市民休闲的滨江绿廊,江豚等水生生物也重新出现在长江宜昌段。
水污染治理与湿地修复
宜昌市制定并修订了《宜昌市黄柏河流域保护条例》,为水污染防治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宜昌还实施了卷桥河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投资10.73亿元,修复面积195.62公顷。项目通过搬迁居民、防治水土流失、重构河道生态岸线等措施,显著改善了湿地生态环境。如今的卷桥河湿地已成为50多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的栖息地,年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
三峡工程的生态贡献
三峡工程在生态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工程建立了跨地区、跨部门的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持续监测水质、水文等指标。针对珍稀动植物,三峡集团实施迁地保护,完成了30种库区珍稀植物的迁地保存,并成功实现中华鲟全人工繁殖,累计放流约500万尾幼鲟。
宜昌的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可以相得益彰。通过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宜昌不仅改善了长江生态环境,也为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