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非遗遇上科技:2024春晚的文化传承新方式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非遗遇上科技:2024春晚的文化传承新方式

引用
央视网体育频道
13
来源
1.
https://news.cctv.com/2024/02/09/ARTIhO8Fnm0DUL6DESntDkrs240209.shtml
2.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QM1I8OK0514D3UH.html
3.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0224502954811731
4.
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5-02-02/doc-ineiaxkv8402335.shtml
5.
https://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2402/eea79b4d04fb4fe694835e586a1f9da4.shtml
6.
https://www.stdaily.com/web/gdxw/2025-01/28/content_291993.html
7.
https://m.sohu.com/a/757600388_120952561/?pvid=000115_3w_a
8.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24-11/04/content_26088837.htm
9.
https://news.2500sz.com/doc/2025/01/31/1132061.shtml
10.
https://mparticle.uc.cn/article_org.html?uc_param_str=frdnsnpfvecpntnwprdssskt&wm_cid=603120570063665152
11.
https://www.xhby.net/content/s679b9749e4b08bf6e4d4a5d3.html
12.
https://www.yzwb.net/content/1976167.html
13.
https://www.livingspiration.com/blog/d3ff3935032

2024年春晚以“非遗版春节”为主题,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视听盛宴。从中国传统建筑创演秀《栋梁》到歌舞《潮起舞英歌》,再到小品《借伞》,多个节目融入了丰富的非遗元素,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开场视觉秀中,短短1分钟内展示了16种非遗:打铁花、庆阳剪纸、东明粮画制作技艺、传统植物染料染色技艺、绳结技艺、北京绢花、扬州绒花、青神竹编、洛阳牡丹瓷、英山缠花、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潍坊风筝、温州螺钿、成都漆艺、羌绣、布糊画。这些非遗元素通过AR、裸眼3D等现代科技手段呈现,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歌曲《栋梁》中,凤凰传奇的歌声与北京中轴线的壮丽景观完美结合,展现了千载流传的中式美学。北京中轴线全长7.8公里,由故宫、景山、天坛、社稷坛、钟鼓楼、永定门、天安门、万宁桥等五大类遗存共同组成,是2024年成功申遗的文化遗产。

取材自经典故事《白蛇传》的小品《借伞》融合了京剧、粤剧、川剧、越剧等多个剧种,其中的伞就是国家级非遗技艺西湖绸伞。创制于1932年的西湖绸伞,伞骨采用杭州近郊特有的淡竹,伞面采用杭州特产的丝绸,轻盈而富有光泽,并画有西湖风景。

在《笔走龙蛇》节目中,国家级非遗太极拳与书法艺术完美结合,展现了草书书法的神与意。在《春意红包》节目中,毛晓彤、金晨、白鹿、程潇、姚晓棠、宋雨琦6位女星佩戴的非遗手链,来自银花丝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雁鸿的设计。

最令人震撼的是《潮起舞英歌》节目,将非遗英歌舞与现代舞蹈、流行音乐完美融合。英歌舞是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融合了南派武术、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被誉为“中华战舞”。参加演出的是来自广东潮汕地区的普宁富美青年英歌队,他们的表演气势如虹,鼓槌翻飞,步伐铿锵,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这种非遗与科技的结合不仅让春晚更有吸引力,也让非遗文化通过春晚平台被更多人了解。据统计,本届春晚共涉及百余项非遗,这种“双向奔赴”激发了亿万国人的文化自信。

非遗与科技的结合已成为文化传承的新趋势。例如,香云纱通过VR技术展示其染晒工艺,唐三彩通过3D技术复刻流失海外文物,苏州更是推出了首个AI春晚《有意“巳”!AI非遗贺新春》,将桃花坞木版年画、苏绣、昆曲、评弹、灯彩等近20种非遗技艺与AI技术深度融合,全网热度破千万,成为开年苏州首个“全民话题”。

这种创新性的文化传承方式,不仅让非遗文化焕发新生,也让国人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正如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授杨红所说:“非遗传承从古至今伴随着自主自发的‘创新’,包括与生产力水平提升相对应的技术更新。”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非遗文化以创新方式融入现代生活,展现中华文化魅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