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唢呐:非遗里的白事哀歌
秦安唢呐:非遗里的白事哀歌
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一种古老的民间乐器已经在这里流传了7800年。从大地湾遗址出土的埙、陶哨等新石器时代遗存中,我们依稀可以看到这种乐器的最早雏形。它就是秦安唢呐,一种在中国传统丧葬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吹管乐器。
唢呐声中的哀思
在秦安,唢呐不仅是乐器,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在白事中,秦安唢呐贯穿始终,从送终、报丧到入殓、守铺、吊唁、出殡等各个环节,都能听到那高亢而悲凉的旋律。
在这些仪式中,秦安唢呐以其独特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哭灵堂》《大出殡》等经典曲目,通过十二月为线索的音乐叙事,倾诉着对逝者的思念和不舍。
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秦安唢呐由哨子、气盘、信子、管子、喇叭碗等部分构成,按音高可分为高音、次高音、中音、次中音和低音唢呐。其音色高亢明亮,与其他乐器如云锣、鼓、钹、梆子等配合时,能营造出大气磅礴的氛围。
在演奏技巧上,秦安唢呐讲究连奏、单吐、双吐、滑音、颤音等手法,既能表达欢快喜庆,又能抒发深沉哀思。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秦安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遗传承人的坚守
牛俊虎是秦安唢呐的代表性传承人,自八岁起跟随父亲学习唢呐,十五岁就能登台演奏。他主攻中音唢呐和板胡、三弦,在长期的演奏实践中,将秦安唢呐的吹奏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
作为传承人,牛俊虎不仅在各种仪式场合演奏,还致力于整理和传承秦安唢呐的曲牌。他已收集整理近百首曲子,包括《抬花轿》《雁落沙滩》《割韭菜》等经典曲目。同时,他还积极在非遗传习所和小学传授唢呐技艺,培养新一代传承人。
另一位传承人刘虎则在哨子制作方面有着独到的技艺。他选用当地池塘边的芦苇,经过特殊处理制成哨片,音色清纯饱满,深受艺人们青睐。
传承与创新的未来
尽管面临现代化的冲击,秦安唢呐仍在传承人的努力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他们不仅在传统仪式中演奏,还通过网络平台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这一民间艺术瑰宝。
秦安唢呐,这门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承载着秦安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敬重。在一代代传承人的守护下,它将继续在这片黄土地上响彻千年,诉说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