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如何准确理解自测血糖结果
专家解读:如何准确理解自测血糖结果
血糖自测是糖尿病患者日常管理的重要环节,但如何准确解读血糖仪上的各项指标,却让不少患者感到困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李裕明指出,正确理解血糖监测结果,对于有效控制病情至关重要。
关键指标解读
在血糖监测中,最常遇到的三个指标是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和餐后血糖(PPG)。这些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蕴含着重要的健康信息。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反映过去1-2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评估长期血糖控制情况的金标准。正常值为4%-6%,糖尿病患者的目标值则因人而异。例如,新诊断、年轻的患者应控制在<6.0%,而老年人或有并发症的患者可放宽至<8.0%。
空腹血糖(FPG):反映基础血糖水平,成年人的理想值应小于5.6mmol/L。空腹血糖是全天血糖的基础,其控制情况直接影响餐后血糖水平。
餐后血糖(PPG):指餐后两小时的血糖值,正常范围为5.0-7.8mmol/L。餐后血糖升高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密切相关,因此监测餐后血糖对于预防并发症尤为重要。
专业解读要点
李裕明医生强调,解读血糖监测结果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年龄、病程、并发症情况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个体化目标:血糖控制目标并非“一刀切”。对于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的患者,应严格控制;而对于老年患者或已有严重并发症者,目标可适当放宽。
关注血糖波动:除了关注单次监测结果,更重要的是观察血糖波动趋势。频繁的血糖波动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结合临床症状:血糖监测结果应与临床症状相结合。即使数值在正常范围内,如果患者出现低血糖症状,也应及时就医。
常见误区警示
在日常血糖监测中,不少患者存在一些误区,这些错误做法可能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只测空腹血糖:部分患者只关注空腹血糖,忽视了餐后血糖的重要性。研究表明,餐后血糖与心血管并发症关系更为密切。
检测时间不规范:空腹血糖应在8-10小时禁食后检测,餐后血糖则从第一口饭开始计时2小时后检测。时间不准确会影响结果。
随意停药:有些患者在检测前擅自停药,这会导致结果不能真实反映病情。
采血操作不当:如采血部位固定、用力挤压等都会影响检测结果。正确的做法是选择手指侧面采血,让血液自然流出。
科学监测建议
为了确保血糖监测的有效性,李裕明医生建议:
定期监测:根据病情调整监测频次。血糖控制稳定的患者每周测1-2天,每天多次测量;控制不佳的患者需增加监测次数。
记录数据:详细记录每次监测的时间、血糖值等信息,有助于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使用先进技术:如条件允许,可考虑使用连续血糖监测(CGM)系统,能更全面地了解血糖变化趋势。
定期校准:血糖仪需定期校准,试纸应密封保存,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通过规范操作和合理安排监测计划,可以有效掌握血糖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从而更好地控制糖尿病。但请记住,监测结果只是参考,具体治疗方案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