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子敬教授团队:科技创新助力蛇毒治疗新突破
梁子敬教授团队:科技创新助力蛇毒治疗新突破
每年,全球有450-540万人遭受蛇咬伤,其中180-270万人严重中毒,导致8.1-13.8万人死亡。在中国,每年约有25-28万例毒蛇咬伤,主要发生在长江以南地区,50岁以上人群最为常见。
面对这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梁子敬教授带领团队,致力于毒蛇咬伤救治和新药研发,为提高我国中毒救治诊疗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梁子敬教授:毒蛇咬伤救治领域的领军人物
梁子敬教授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专家,被誉为广东“蛇王”。他不仅在临床一线救治了大量蛇咬伤患者,还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指南制定工作,推动我国蛇伤救治水平的提升。
2024年6月,梁子敬教授团队到访华工附六院(南海医院),与当地医护人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他详细介绍了毒蛇咬伤的识别、初步处理、抗毒血清的使用以及后续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并通过多媒体展示了典型病例,生动讲解了急救处理的关键步骤。
作为《中国蛇伤救治指南2024》的主要制定者之一,梁子敬教授深知蛇咬伤的危害。据统计,全球已发现4000多种蛇类,其中800余种有毒。中国已发现300多种蛇类,其中100多种有毒,每年发生25-28万例毒蛇咬伤。蛇毒主要分为神经毒、血液毒和细胞毒三大类,每种毒蛇可同时含有多种不同毒素,成分极为复杂。
科技创新:蛇毒治疗的新突破
传统的抗蛇毒血清疗法存在诸多局限,如生产成本高昂、效果有限、供应不稳定等。特别是对三指毒素(3FTx)这类致命毒素,传统疗法的中和效果较差。三指毒素能杀死细胞,损害身体组织,更严重的是能中断神经和肌肉之间的信号传递,导致瘫痪甚至死亡。
近期,一项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为蛇毒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华盛顿大学医学蛋白质设计研究所和丹麦技术大学的研究团队利用深度学习工具,设计出一种新型蛋白质,能与致命的眼镜蛇毒素结合并使其失效。这种计算机设计的抗毒素在小鼠实验中取得了显著效果,存活率达到80%-100%。
与传统抗体相比,这种设计蛋白质具有多个优势:
- 体积更小,能更好地穿透组织,可能比目前的抗体更快地中和毒素
- 完全在计算机上使用人工智能软件创建,显著缩短了发现时间
- 能为小鼠提供针对三指毒素的全面保护
精准医学:推动新药研发的新模式
在精准医学理念的推动下,毒物与中毒分会等专业机构在新药研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孙炳刚表示,学会打破传统临床分科模式,以精准医学的“融合”理念为核心,创新性地以病种为主线,整合跨领域、多学科资源组建分支机构。
这种模式不仅关注恶性肿瘤、慢性疾病等重大疾病,还特别重视精准医学前沿技术研究和转化,为疾病类分支机构提供融合性的技术支撑。通过多学科协作和技术创新,精准医学正在为蛇毒治疗等领域带来新的突破。
未来展望: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
尽管计算机设计的抗毒素显示出巨大潜力,但研究团队也指出,由于每种蛇毒都是多种独特毒素的复杂混合物,这些分子尚不能保护蛇咬伤患者免受完整蛇毒的侵害。具体存活率取决于剂量、毒素和设计的蛋白质。
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传统抗蛇毒血清仍是治疗蛇咬伤的基础。计算机设计的抗毒素可能作为补充或增强剂,提高现有疗法的有效性。这需要进一步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梁子敬教授及其团队将继续致力于毒蛇咬伤救治和新药研发,通过科技创新和多学科协作,为提高我国中毒救治诊疗水平做出更大贡献。随着精准医学和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蛇毒治疗将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