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文化大发现:越国王都现绍兴
吴越文化大发现:越国王都现绍兴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2024年度国内十大考古新闻。其中,浙江绍兴发现越国王都遗址上榜。
浙江绍兴稽中遗址首次确认存在战国时期越国大型建筑基址,相关遗存距今约2500年,实证文献记载的越王勾践建都历史。截至去年12月,累计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已揭露大型高等级建筑基址、各时期水井、马坑、灰坑(窖穴)等遗迹80余处,出土陶器、瓷器、铜器、铁器、石器、建筑构件等遗物上千件。遗存年代从战国时期延续至民国时期,尤以战国时期至汉六朝时期遗存为主。
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龙彬表示,稽中遗址地层堆积深厚,出土遗物丰富,建筑基址密集,延用时间较长,建筑等级颇高,是古代绍兴五代时期之前,长期作为我国东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区域中心的重要实证。
该重大考古成果弥补了绍兴古城内没有发现越国时期遗存的一大缺失,为探寻越国都城格局提供了重要线索。出土的“山隂丞印”“會稽郡壁”等遗物与秦汉、六朝时期会稽郡山阴县密切相关,是我国郡县考古的重要发现,对研究会稽郡的郡域变迁具有重要意义。遗址内,无论是战国时期越国建筑,还是汉代建筑,均采用地下木构基础与地上台基相结合的建筑形式,体现了湿地环境下越国传统干栏式建筑与中原台基式建筑的有机结合,是中国古代建筑考古的重大发现。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中国秦汉考古学会会长信立祥认为,稽中遗址通过考古发掘,将2500年前的越国都城建筑清晰地呈现于今人眼前,实证了文字记载——春秋晚期越国都城就在绍兴。在中国东南地区,吴越文化有着重大影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吴越文化来讲,稽中遗址是迄今为止最重大的一次发现。
考古发现始末
2023年9月,绍兴市越城区稽山中学改扩建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大量古代遗存。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接报后,立即前往施工现场察看。确认“大木头”之外,还有战国黑陶豆、印纹硬陶、原始瓷杯等遗物,初步推断,地下可能存在越国木构建筑遗存。
2024年2月,经浙江省文物局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展开稽中遗址发掘。与学校约定7月底要完成考古工作,为保障改扩建工程用地和建设工期,考古所调集人力、物力,风雨无阻抓紧一切时间全力以赴推进考古发掘。工作人员没有周末,天天加班加点。
重要考古发现
汉代墨书文物
2024年5月,长约20厘米、宽约4厘米的一件汉代木刺出土,上面墨书“弟子會稽张龍 詣門下 山陰字伯龍”文字,给稽中遗址考古发掘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木刺就是古代的个人名片。这是考古史上,首次发现同时书有‘会稽’和‘山阴’地名的实物,对于历史上曾作为会稽郡和山阴县所在地的绍兴古城考古意义重大。”
越国木构建筑
稽中遗址出土如此规模宏大、等级较高的建筑基址,相关遗存测年距今2500±30年,与文献中记载越王勾践公元前490年建都的历史时间正好契合,推测应与王都建设有关。
现场,还出土有一口越国水井,井壁为木质,呈椭圆形。经测量,井口长径0.82米、短径0.7米、残深1.9米。木井,将一整根圆木中分为二凿空后,拼合锔钉而成。井壁内外修整光滑,底部铺以木板。碳14测年木井壁年代为2500±30年。井内堆积包含有越国原始瓷杯残片。
“山隂丞印”封泥
2024年11月,绍兴稽中遗址发布最新考古成果,汉六朝地层里发现“山隂丞印”封泥和“會稽郡壁”铭文砖实物,以及刻划文字“山隂”和汉隶墨书“如律令永”的陶片等,实证其为东汉至六朝时期会稽郡山阴县官署所在地。
越马遗骸
马坑位于越国水井的东北侧,森白的马骨躺在黑黄的土地上赫然醒目。马坑南北长2.85米、东西宽1.3米、深0.55米。马首位于坑南,颈部弯曲朝向西北,前肢略弯曲,呈侧身曲肢状,颈部和前腿遭晚期遗迹扰乱,其余保存较好,骨骼结构清晰,残长1.9米。经DNA和同位素检测,该马为成年公马,骨胶原测年距今2480±30年,生前主食粟、黍、麦类秸秆及其副产品,但也吃过一定量的豆类、麦及麦麸等饲料。
未来展望
绍兴古城有2500年的建城史,绍兴市已启动古城申遗工作。李龙彬憧憬着,未来,绍兴考古将立足推动古城申遗考古学术支撑和研究,以绍兴地域史前文化、越文化、宋韵文化作为学术研究的主攻方向,持续做好土地储备考古前置和城市考古的发掘研究工作,不断丰富绍兴文化内涵,为绍兴悠久历史提供更多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