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业态从业者如何保障自身安全?
新业态从业者如何保障自身安全?
“骑手小哥,您的外卖到了!”随着一声清脆的提示音,外卖骑手小张将餐品稳稳地放在顾客手中。这样的场景,每天在全国各地上演数千万次。然而,这份看似简单的工作背后,却隐藏着不小的风险。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平台经济的蓬勃发展,新业态从业者如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等群体不断壮大。据统计,仅外卖骑手这一职业,在高峰期全国从业人数就超过千万。然而,与传统就业形态不同,新业态从业者往往面临更高的职业风险。
政策创新:为新业态从业者织密安全网
为解决新业态从业者的安全保障问题,国家和地方层面纷纷出台相关政策。2022年7月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北京、上海、四川等7省市的美团、货拉拉、曹操出行等7家平台企业开展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截至2024年6月底,7个试点省市累计参保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已达886万人。
各地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创新,力求打通服务痛点堵点。例如,四川、上海、北京等地探索引入商业保险机构参与职业伤害确认、劳动能力鉴定、待遇给付等业务环节,建立起“人社、商保、平台企业”三方沟通协作机制。成都推行快认快支模式,对事实清楚、资料齐全的“小伤快认”案件,平均确认时效仅2.63天。
实施效果:从“事后补偿”到“事前预防”
职业伤害保障制度的实施,不仅为新业态从业者提供了及时的经济补偿,更推动了平台企业加强职业安全预防工作。例如,美团平台在试点期间,通过优化派单算法,减少骑手在恶劣天气下的配送任务;同时,加强安全培训,提升骑手的自我保护意识。
然而,也有专家指出,目前的职业伤害保障制度仍存在一些不足。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乔庆梅表示:“新业态从业者面临着不同于传统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职业风险,需要建立更科学的认定范围和方式,以便更准确地识别风险,保障从业者权益。”
国际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新业态劳动保护方面,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值得借鉴。例如,欧盟出台的《人工智能法案》对人工智能的使用进行了风险分类,特别强调了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美国虽然不禁止公司使用人工智能进行招聘和企业管理,但对人工智能的使用设置了严格的监管框架,以防止对劳动者造成不利影响。
未来展望:多方共筑职业安全“防护网”
面对新业态从业者的安全保障问题,多位专家和业内人士建议,应从多个维度发力:
有序推进试点,扩大制度覆盖面。目前仅将四大行业七家平台企业纳入试点,制度覆盖面相对有限,建议根据试点经验修订之后,按“一项制度保全面”的思路,在工伤保险制度难以覆盖的新业态就业群体中全面实施。
探索建立更科学的职业伤害认定体系。相较于传统就业形态劳动者,新业态从业者面临着不同的职业风险,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均有新的变化。
为从业者提供更全面的保障。鼓励平台企业购买补充商业保险,与职业伤害保障形成互补,为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提供更全面的保障。同时,平台企业应加强开展职业伤害预防工作,增强职业伤害预防观念,持续完善安全防护措施,多方共筑职业安全“防护网”。
新业态从业者是平台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他们的安全和权益保障问题关系到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新业态从业者的安全保障水平将不断提高,为平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