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清明?清明习俗知多少
何谓清明?清明习俗知多少
清明节,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节日。它融合了自然与人文的双重内涵,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传统。让我们一起探寻清明节的由来、节气特点及其独特的民俗活动。
今天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清明。此时正值“仲春”与“暮春”之间,春风化雨,四野明净,万物生发,春和景明。
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是唯一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日子。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象征物候变化的节气,也是缅怀先人、戴柳踏青的时节。
何谓“清明”
清明作为节气,在中国很早就已出现。仲春与暮春之交,天空澄澈明朗,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三候
每个节气都有“三候”,清明也不例外。
一候桐始华
桐指白桐花。清明来到,白桐花开,清芬怡人。春来万物复苏,到清明时节,各种各样的花竞相开放。
二候田鼠化为鹌
鹌指鹌鹑类的小鸟。清明时节,随着天气快速回暖,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躲回洞穴“避暑”,此时喜爱阳气的鹌鹑开始出来活动。
三候虹始见
清明时节多雨,故而彩虹出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
“清明”习俗
布谷飞飞劝早耕,春锄扑扑趁初晴。——清·姚鼐《山行》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水增加,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湖上采薪春复春,养蚕长见茧丝新。——明·宋元禧《和铁厓<西湖竹枝>》
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中说:“清明节,令蚕妾,治蚕室,涂隙穴,具槌持箔笼。”这是说,清明前后,必须修整桑树和打扫蚕室蚕具,准备开始养蚕了。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唐·孙昌胤《清明》
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唐·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插柳是一种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战国·荀子《劝学篇》
在春风和煦的日子里,健走、慢跑等相对安静的运动,更适合刚刚从寒冬走过来的你。且走且停,时快时慢,这种走走停停、快慢相间的健走或慢跑,可以稳定情绪,消除疲劳,提高身体代谢能力。
万卷藏书宜子弟,十年种木长风烟。——宋·黄庭坚《郭明甫作西斋于颍尾请予赋诗二首》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春季参加体育锻炼,呼吸加深,新陈代谢旺盛,使整个身体的健康状况得到改善。
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清·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在中国古代,每逢寒食节,人们便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冷食是事先做好无需加热的食品。青团是江南一带的小吃,因其色调而得名。用清明前后才有的一种艾草的汁,拌进按比例配好的糯米、粘米、面粉里,手工揉匀,再根据个人喜好,包裹进不同的馅料蒸制而成。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高鼎《村居》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明·王磐《清江引·清明日出游》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促进身体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喜爱。
本文综合自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中国国家地理、中国新闻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