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读懂《回乡偶书》:一首跨越千年的思乡曲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读懂《回乡偶书》:一首跨越千年的思乡曲

引用
腾讯
9
来源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501A05VM300
2.
https://m.douban.com/note/867827892/
3.
https://new.qq.com/rain/a/20250203A0573D00
4.
https://new.qq.com/rain/a/20240906A0A06H00
5.
https://www.sohu.com/a/838967502_121119385
6.
http://www.lubanyouke.com/24112.html
7.
https://www.baike.com/wikiid/7233272204326158339
8.
https://www.jszjw.com/wap/wenxuexinhuo/20250109/1736408311823.shtml
9.
https://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1125/c404063-40368814.html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当86岁的贺知章终于踏上故乡的土地时,他或许未曾想到,这两句朴素的诗句,会成为千年来游子思乡的最佳写照。

贺知章,这位唐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他20多岁中进士,是浙江首位状元,在朝为官近60年,曾任秘书监等要职。在唐玄宗开元时期,他仕途得意,深受皇帝赏识。然而,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却在天宝三载(744年)选择告老还乡,回到了阔别50多年的故乡。

01

乡音无改,人事已非

“少小离家老大回”,这句诗道出了贺知章一生的沧桑。50多年的岁月,足以让一个人从青葱少年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然而,更令人感慨的是“乡音无改鬓毛衰”。尽管容颜已老,但乡音依旧未变,这似乎在诉说着诗人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然而,最令人动容的,莫过于“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一幕场景,仿佛是时间流逝的最好注脚。当年离家时,这些孩童尚未出生,如今他们已长大成人,却认不出眼前这位风尘仆仆的老人。诗人以轻松的语气描述这一场景,却掩饰不住内心的酸楚。这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正是每个游子归乡时最真实的情感体验。

02

物是人非,镜湖依旧

如果说第一首诗着重描绘了人事变迁,那么第二首则将目光转向了自然景物。“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诗人直言离家时间之久,以及人事变迁之大。然而,在这番感慨之后,他笔锋一转,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镜湖水,成为了这首诗中最动人的意象。它不仅是贺知章故乡的自然景观,更象征着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无论人事如何变迁,镜湖的春水始终保持着往日的波纹。这种不变与变化的对比,让人不禁思考:什么是永恒?什么是短暂?或许,正是这种对生命本质的思考,让《回乡偶书》超越了简单的思乡之作,成为了一首关于时间、记忆与永恒的哲理诗。

03

艺术手法:对比与反差

贺知章在这两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反差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 “少小”与“老大”的对比,突出了时间的流逝
  • “乡音无改”与“鬓毛衰”的对比,展现了身份认同的矛盾
  • “儿童不识”与“客从何处来”的反差,凸显了归乡的复杂情感
  • “人事消磨”与“镜湖不改”的对比,揭示了永恒与短暂的哲学思考

这些对比和反差,让诗歌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也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悸动。

04

现代人的共鸣

《回乡偶书》之所以能流传千年,不仅在于其艺术价值,更在于它触及了每个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无论是离家求学的学子,还是在外打拼的游子,都能从这首诗中找到共鸣。它让我们明白,无论走得多远,家乡永远是最深的牵挂;无论离开多久,那份乡音始终是最温暖的印记。

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离家工作、异地求学已成为常态。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就像是写给现代人的一封家书,提醒我们不要忘记来时的路,不要忘记心中的乡愁。

正如学者所言,这首诗“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展现了贺知章对故乡深沉的眷恋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它不仅是一首思乡诗,更是一首关于人生、关于时间、关于永恒的哲理诗。在贺知章的笔下,故乡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而是成为了每个人心中最柔软、最温暖的港湾。

“少小离家老大回”,这句诗或许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但无论我们离家多久,走得再远,那份对故乡的思念,永远都不会改变。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