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申遗成功,守岁文化再升温
春节申遗成功,守岁文化再升温
2024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消息不仅让中国人欢欣鼓舞,更让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再次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作为春节重要习俗之一的守岁,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守岁的历史渊源
守岁习俗最早可追溯至晋朝,据《风土记》记载,当时已有馈岁、别岁、分岁、守岁等多种习俗。唐代开始,守岁习俗逐渐普及,成为官方和民间共同重视的年俗活动。唐太宗李世民在《守岁》诗中写道:“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生动描绘了守岁辞旧迎新的美好景象。
守岁分为“家庭守岁”和“社会守岁”。家庭守岁是家人团聚,熬夜迎接新年;社会守岁则是公共场所举办跨年活动。其主要意义在于驱邪避灾和团圆祈福。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守岁的传统习俗
守岁习俗丰富多彩,包括燃灯照岁、熬年夜、踩岁等。在北方,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慢慢享用直至深夜,象征幸福绵长。南方则有除夕夜围炉而坐,嗑着瓜子,看着电视,边吃边聊,述说着一年来的酸甜苦辣的传统。此外,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 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守岁的当代传承
随着春节申遗成功,守岁文化在当代得到了新的传承和发展。现代守岁融合了传统与创新,既保留了文化传承,又体现了时代特色。例如,观看春晚、玩牌娱乐或外出旅游等现代方式,让守岁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在当代,守岁文化还融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它不仅是家庭团聚的时刻,更是传承家风家训、弘扬孝道文化的重要载体。许多家庭在守岁期间,会一起回顾过去一年的收获,展望未来一年的希望,这种仪式感让守岁活动更具时代意义。
守岁的文化价值
守岁文化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它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健康和幸福的美好追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守岁文化还具有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在守岁期间,人们共同参与各种文化活动,更容易超越日常身份限制,走向交融与团结。
春节申遗成功,为守岁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不仅让这一传统习俗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更为其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在新时代,守岁文化必将继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