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引领杭州湾生态保护:从修复到重生
上海引领杭州湾生态保护:从修复到重生
杭州湾,这片位于长江口与东海交汇处的喇叭形海湾,不仅是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生态屏障,更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关键驿站。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这片宝贵的湿地生态系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杭州湾的生态现状:季节性变化显著
最新调查显示,杭州湾北部海域的渔业资源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以2023-2024年的监测数据为例,夏季是杭州湾生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季节,尾数资源密度高达627,591.20尾/平方公里,重量资源密度达到1,039.01公斤/平方公里。相比之下,冬季的资源密度则大幅下降,仅为58,831.26尾/平方公里和129.78公斤/平方公里。
在物种组成方面,杭州湾的生物多样性同样表现出显著的季节差异。秋季是物种最为丰富的时期,共记录到24种渔业资源,而冬季则仅有13种。值得注意的是,安氏白虾(Palaemon annandalei)是四季共有的优势种,其在不同季节的渔获量占比分别为:夏季69.26%、秋季61.65%、冬季67.74%、春季81.85%。
上海的行动:构建生态修复新格局
面对杭州湾生态环境的挑战,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龙头城市,率先启动了全面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行动。根据《上海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行动方案》,到2030年,上海将初步构建陆海统筹、江海联动的海洋生态保护治理格局,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国家下达的管控目标,整治修复岸线长度不少于100公里,整治修复滨海湿地面积不少于500公顷。
在杭州湾区域,上海重点推进海岸带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实施盐沼湿地修复、水生生境修复、海堤生态化改造等措施,着力提升海岸带的生态功能和减灾能力。同时,上海还加强了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力度,持续推进入海河流总氮污染治理,改善入海河流水质,强化船舶污染治理,提升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和处置能力。
生态修复成效:湿地重现生机
经过持续的保护与修复,杭州湾湿地的生态环境正逐步改善。目前,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已发现鸟类303种,记录维管束植物281种、浮游植物192种、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121种,生物群落类型日趋丰富。公园内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水质也得到明显改善。
更令人欣喜的是,杭州湾湿地已成为世界濒危物种黑嘴鸥、黑脸琵鹭和卷羽鹈鹕的重要越冬地与迁徙停歇地。通过科学的生态修复,这片湿地不仅充分发挥了维护生物多样性、改善水质等生态功能,更为全球候鸟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望未来,随着《上海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行动方案》的深入实施,杭州湾的生态环境必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到2035年,杭州湾有望基本完成滨海湿地整治修复,基本建成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陆海一体生态空间格局。这不仅将为上海建设美丽海湾奠定坚实基础,更为全球沿海城市生态修复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