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局专家解析:天山地震带的特点
中国地震局专家解析:天山地震带的特点
2025年2月5日7时42分,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市发生5.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位于北纬41.23度、东经83.74度。此次地震导致当地震感明显,但暂无人员伤亡报告。地震发生后,阿克苏地区消防救援支队库车市大队迅速出动4车20人前往灾区勘查灾情。此外,阿克苏支队轻型救援队及各大队先遣队共28车140人已集结待命,随时准备支援。
此次地震发生在天山地震带上,这是一个全球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区域之一。天山地震带位于中亚地区,是受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碰撞影响而形成的构造运动较强的区域之一。该地震带平均七年左右发生一次7级以上地震,是中国大陆主要的强震活动区之一。
天山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且地震活动水平与全球地震活动趋势基本一致。据统计,地球上每年发生大大小小的地震500多万次,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地震。其中绝大多数太小或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大约每年有十几至二十次;能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两次。
中国地震局专家对天山地震带的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详细解析。地震的发生是一种极其复杂的自然现象,由于地壳构造的复杂性和震源区的不可直观性,关于地震特别是构造地震,它是怎样孕育和发生的,其成因和机制是什么等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之中。
总体看,科研人员对地震中长期预报已有一定认识,但地震短临预报仍属于世界难题,人类对地震前兆现象的理解,还远未达到规律性的认识程度。究其原因,一是地球的不可入性,即现有的观测设备不能达到震源深处;二是地震为小概率事件,原地复发周期间隔达数十至数千年,现有观测到的地震异常样本太少,难以形成对地震规律性的认识;三是地震成因机理复杂,地震前兆信号复杂多变,现有的实验室模拟和野外原位观测模拟,都无法再现地震孕育发生的真实环境与过程。
为解决地震预报科学难题,一代又一代地震地质学家孜孜不倦地努力着。近年来,一些新的地震监测和数据处理技术也为地震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比如,基于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地震预测方法,利用大量的地震监测数据和相关地质地球物理数据,通过训练模型和算法来预测地震的发生概率和强度;利用卫星遥感和地面测量技术,实时监测地表形变、地壳运动、地下流体场、温度场、电磁场、重力场等,从而提供地震预测的重要依据。
作为“十四五”规划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建设工程项目”的建成,将有望加速地震预报科技创新、检验地震预报理论技术和方法。同时,中国科学家也在从太空寻找地震预测之法,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牵头发射的“张衡一号”电磁监测试验卫星,是中国全新研制的国家民用航天科研试验卫星,搭建了中国地震立体观测体系的第一个天基平台,为中国地震监测预测开辟了新途径。
未来,地震预测预报发展必须不断强化理论创新与技术创新,加强对断层行为和地震波的研究和认识,加深对地震形成机制的理解;不断研发机器学习算法,发展人工智能地震预测预报方法;加强多技术的整合、集成与融合,加强地震过程多物理场耦合研究,提升地震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除加强地震预测预报外,加强地震预警能力建设也是减轻地震损失的重要努力方向。目前,美国、日本等国家已经开发了地震预警系统,中国地震监测预警能力也稳步提升,随着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于2023年底竣工验收,可在中国重点地区实现秒级地震预警和全国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虽然预警系统在减轻地震的影响方面显示出前景,但也仍然存在一些限制和挑战,包括地震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预警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等。
降低地震灾害损失,不仅要加强“测”,更要加强“防”,注重灾前预防,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