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达慕大会:蒙古摔跤的荣耀时刻
那达慕大会:蒙古摔跤的荣耀时刻
每年七八月,当草原迎来最丰美的季节,内蒙古各地都会举办盛大的那达慕大会。在众多活动中,蒙古摔跤(搏克)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重头戏。作为“男子三艺”之一,摔跤不仅是一项体育竞技,更承载着蒙古族的文化精神与历史传承。
草原上的力与美
那达慕大会上的摔跤比赛,总能吸引数以万计的观众前来观战。比赛开始前,摔跤手们身着传统服饰,头戴五彩项圈,脚蹬蒙古靴,在悠扬的摔跤歌曲伴奏下,模仿狮子、鹿、鹰等动物姿态入场,展现出草原儿女的豪迈与威武。
比赛采用单败淘汰制,选手们两两对决,不限时间、体重和年龄,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即为失败。这种规则不仅考验选手的力量,更要求他们具备灵活的技巧和敏捷的反应能力。赛场上,只见摔跤手们时而抱腰,时而勾腿,时而使出“大招三十六,小招如牛毛”的绝技,每一次精彩的过招都会引发观众的阵阵喝彩。
传承者的坚守
在蒙古摔跤的传承中,乌席勒无疑是一个代表性人物。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那达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摔跤手,更是那达慕文化的守护者。
1983年,乌兰县举办海西历史上的首届那达慕大会,乌席勒全程参与其中。他与同事创作绘制了《摔跤》《赛马》《射箭》等宣传画,并用相机记录下盛会的精彩瞬间。从那时起,他便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那达慕文化传承之路。
2021年底,中国首家那达慕主题文化馆在德令哈建成开馆,馆内展示的正是乌席勒用镜头记录的海西州那达慕四十年全景影像。走进文化馆,仿佛置身于一场穿越时空的草原盛会,每一幅照片都凝固着摔跤手们奋力拼搏的瞬间,每一帧画面都诉说着那达慕文化的深厚底蕴。
文化的新生
如今,那达慕大会已不仅仅是体育竞技的舞台,更成为展示蒙古族文化魅力的重要平台。在摔跤比赛之外,观众还能欣赏到蒙古族的餐饮美食、传统服饰、手工艺品等多元文化元素。
值得一提的是,那达慕大会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以赛马为例,由于参与赛马的人越来越多,天峻县的牧民几乎家家户户都养起了马。在乌兰县,一匹好马甚至能卖出六十六万元的高价。这种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为那达慕大会注入了新的活力。
蒙古摔跤,这项传承千年的民族体育活动,正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它不仅展现了蒙古族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更成为了连接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经济的重要纽带。每当那达慕大会的号角吹响,草原上都会响起一阵阵欢呼,那是对胜利的渴望,更是对文化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