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如何正确服用降压药?最新研究给出权威答案
高血压患者如何正确服用降压药?最新研究给出权威答案
高血压是目前我国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根据《2022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高达23.2%,全国患病人数达到2.45亿。更令人担忧的是,高血压患者中存在"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三低"(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的现象。因此,掌握正确的降压药服用方法对于控制血压、预防心血管疾病至关重要。
血压波动的规律
了解血压波动的规律是合理安排服药时间的基础。正常情况下,人体血压在一天中有两个高峰期和一个低谷期,呈现"两峰一谷"的生理性动态变化:
- 第一个高峰期:上午6-10点,此时血压达到全天的最高峰。
- 第二个高峰期:下午16-18点,血压会再次升高,但通常低于上午的峰值。
- 低谷期:夜间血压会自然下降10%-20%,凌晨2-3点是全天血压的最低点。
这种规律性的血压变化被称为"勺型血压",是正常生理现象。但值得注意的是,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波动可能更为剧烈,更容易在高峰期引发心血管事件。
早晚服药效果有差异吗?
关于降压药的最佳服用时间,医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一些研究认为早晨服药更有利于控制血压,因为上午是血压的第一个高峰期;而另一些研究则发现夜间服药可能更有助于心血管健康。
202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上发布的最新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权威答案。两项随机对照研究(BedMed和BedMed-Frail)以及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显示:
- 在一般高血压人群中,包括衰弱的老年人,早晚服用降压药的效果没有显著差异。
- 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如全因死亡、卒中、心肌梗死等)的发生风险与服药时间无关。
- 晚上服药可能略微减少全因计划外住院/急诊科就诊,但整体安全性相似。
这一发现为高血压患者提供了更大的服药灵活性。专家建议,患者可以根据个人习惯和实际情况选择每天服用降压药的时间,关键是保持规律性。
如何正确服用降压药?
虽然早晚服药效果相似,但不同类型降压药的服用方法仍需遵循医嘱和药物说明书。以下是一些基本的服药建议:
长效降压药:如氨氯地平、硝苯地平控释片等,建议每天早晨7点左右服用一次。这类药物作用时间长,能保持24小时血压稳定。
中效或短效降压药:
- 每日两次用药:上午7点和下午2点各一次。
- 每日三次用药:清晨醒来后、中午13点及下午16点左右各一次。
特殊类型药物:
- α受体阻滞剂(如特拉唑嗪)可能引起直立性低血压,建议睡前服用。
- 利血平可能导致抑郁,需谨慎使用。
自我管理是关键
除了合理用药,高血压患者还需要做好日常自我管理:
定期监测血压:使用经过验证的电子血压计,记录不同时间段的血压变化,有助于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坚持规律服药:高血压需要长期控制,不可随意停药或减量,以免引发血压波动。
健康生活方式:低盐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生活方式调整对控制血压同样重要。
及时就医:如果发现血压异常或出现不适,应及时就医,不要自行调整用药。
总之,高血压患者应该在医生指导下,结合自身血压波动规律,选择合适的服药时间和用药方案。同时,通过科学的自我管理,可以更好地控制血压,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