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吨暴涨8000元还缺货,鱿鱼价格突涨背后,还有哪些产品在猛涨?
一吨暴涨8000元还缺货,鱿鱼价格突涨背后,还有哪些产品在猛涨?
冻品旺季刚开始,就碰上了原料“涨价潮”,厂商如何闯过成本关?
原料一个月暴涨8000块,鱿鱼厂商扛不住了
很久没逛街的小文,忽然发现吃不起心爱的铁板鱿鱼了,“以前3串10块钱,现在一下涨到了12块。”
涨2块钱多不多?要对比着看。
小文想到了原地踏步的工资,立马觉得涨2块很多,所以不买了。
铁板鱿鱼店老板虽然痛失了小文这样的客户,但他至少敢涨价,这是冷冻鱿鱼经销商老罗不敢想的,“今年生意本就难做,不能再丢失客户了。”
老罗代理冷冻鱿鱼十多年,也算业内老炮儿了。“谁也没预料到这波疯涨,往年8月都是海鲜的低价期,今年(8月)鱿鱼不跌反涨,涨势延续至今。”
最近涨得尤其疯狂,一天一个价,一个月内,吨价暴涨了8000元,一件鱿鱼的货值从100元涨到了130元左右。
因为一直没给终端老客户涨价,老罗现在都是成本价出鱿鱼,利润几乎为零。“今年谁要是囤了鱿鱼,指定赚大发了。”
山东鱿鱼串厂家慕先生也表示,工厂用的鱿鱼原料今年一吨涨了5000块,扛不住,他们已经开始涨价了。
“鱿鱼现在价格太贵了,我都没法给客户报价。”因为原料涨太猛,烟台某海鲜工厂的鱿鱼成品价格一吨超过了46500元,负责人迂姐直言不好意思跟客户报价。
“涨价实在是无奈之举,我们也不敢怎么涨,厂里现在仍是赔钱出货的状态。”迂姐现在报价的时候,会把工厂的账单一并发给客户,详细列出工厂的采购费用、加工费用、水电费用等,希望得到客户的谅解。
那么,平平无奇的街边烤鱿鱼,怎么就变成了年轻人吃不起的样子?
捕捞量减少,成涨价主因
鱿鱼市场供需失衡,是这波涨价潮的根本原因。
全球每年鱿鱼消费量为270多万吨,我国的鱿鱼消费量达到80万到90万吨,每年吃掉全球鱿鱼产量的三分之一。
今年的情况有点特殊,我国鱿鱼需求市场没发生大变化,但供应量却大幅减少了,厂商只能被迫涨价。
虽然有点不可思议,但今年全球五大海洋,捞不到足够的鱿鱼了。
今年,全球鱿鱼供应缩紧,尤其秘鲁、阿根廷等鱿鱼捕捞大国领衔涨价,不仅对中国鱿鱼进出口贸易产生了一定影响,也拉升了我国鱿鱼销售价格。
1、我国鱿鱼捕捞量减少。
我国从1989年正式涉足远洋鱿钓业,日本海是最初的炼金场,探捕产量只有500多吨。现如今,我国的捕鱿渔船已发展到600多艘,遍布世界三大鱿鱼渔场,全球近五分之一的鱿鱼被我国收入囊中。
中国的鱿鱼捕捞量从1998年的7.55万吨增长到2022年的近110万吨(国内海洋捕捞31.2万吨+远洋捕捞76.7万吨)。
但2023年,我国鱿鱼远洋捕捞量明显减少,仅有66.3万吨,这也是为什么2023年中国的鱿鱼直接进口(主要是从阿根廷和印尼)大幅度增长的原因。
业内人士预计,2024年,国内鱿鱼捕捞量还将进一步缩减。
2、进口量下降,进口价上涨。
远在南美洲的小国秘鲁,近来因为他们国内鱿鱼市场价格疯狂上涨,引发了我国高度关注。2023年,秘鲁超过阿根廷成为中国最大的鱿鱼供应国。
“对于行业来说,现在秘鲁鱿鱼的价格已是天价。”一位中国市场鱿鱼产业业者直呼。
据悉,由于厄尔尼诺现象及鱿鱼资源的不确定性,目前秘鲁海域鱿鱼供应急缺,产量稀少,海内外售价一路飙涨。据海外媒体报道,秘鲁当地利马市场的鱿鱼售价已来到25-26索尔/公斤(按当前汇率算,约为8美金/公斤或49人民币/公斤),较当地常规情况下4-6索尔/公斤的价格已翻数倍暴涨。
秘鲁鱿鱼紧缺,价格暴涨,今年上半年,我国鱿鱼进口不得已转向其他国家。
中国海关统计显示,2024年1-6月按进口量计,头足类(包括墨鱼、鱿鱼及章鱼)主要来源国家及地区依次是印度尼西亚、阿根廷、中国台湾省、美国、马来西亚。
尽管如此,上半年鱿鱼进口量还是出现了下降。
2024年1-6月,我国进口头足类(本文中头足类包括墨鱼、鱿鱼及章鱼)18.49万吨、6.13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29.29%和15.11%。
与此同时,鱿鱼进口价格却在上涨。上半年我国进口头足类的进口均价为3.31美元/千克,同比大增长20.05%。
上述鱿鱼厂家人士慕先生也表示,“国内捕捞的‘真鱿’,现在市场上基本没有原料库存。我们用的进口鱿鱼都是‘阿鱿’(阿根廷鱿鱼),价格在持续上涨,看不到头。”
不过,鱿鱼这波涨价势头虽猛,却不一定长久。等厄尔尼诺天灾影响消去,相信国际鱿鱼供应量也会进一步增多。供需关系缓和,价格自然回落。
不止鱿鱼,毛肚、烤串、鱼虾都涨了
不只是鱿鱼,9月冻品旺季开启以来,很多冻品品类都涨价了。
烤串产品普遍涨价,五花肉串、羊肉烤串、牛筋串、牛肚串、鸭肠串、猪肉小串等,人们常见的肉串基本全涨了,涨幅还不小,一箱涨10-30元不等:
烤肉也涨了,可以预见,这个冬季,吃烧烤更贵了:
不仅吃不起烧烤了,火锅大概率也要涨价,目前火锅大单品毛肚已全面开涨:
消费疲软之下,旺季本就“旺”得不明显,现在又遇到了原料涨价潮,产品价格吸引力进一步削弱。
相比往年,今年这个冻品旺季似乎增加了更多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