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省级城市:高配官员如何引领增长?
副省级城市:高配官员如何引领增长?
副省级城市作为中国城市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其独特的行政级别和官员配置,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目前,中国共有15个副省级城市,包括广州、武汉、哈尔滨、沈阳、成都、南京、西安、长春、济南、杭州、大连、青岛、深圳、厦门和宁波。这些城市因独特的经济地位或发展潜力,在行政级别上享有高于一般地级市的待遇,其主要领导干部由中央直接管理。
高配官员:副省级城市的独特优势
副省级城市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其官员配置规格之高。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副省级城市的市委书记通常由省级党委常委兼任。这种高配的官员配置,使得副省级城市在资源调配、政策制定等方面具有更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
以近期人事调整为例,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刘小涛,海南省委常委、三亚市委书记王祺扬等,都是由省级党委常委兼任地级市市委书记的典型案例。这种安排不仅体现了中央对这些城市发展的重视,也为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经济增长:副省级城市的亮眼表现
副省级城市在2023年经济运行中表现亮眼,GDP增速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统计,2023年上半年,97%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GDP)实现同比增长,跑赢同期全国GDP增速(5.5%)的城市有138个;GDP超5000亿元的城市有24个,与2022年“万亿俱乐部”城市数量持平;成都成为第7个半年GDP超1万亿元的城市。
从三次产业结构看,不同规模城市三产增加值占GDP比重均有提高,二产增加值占比均下降。投资消费保持增长态势,进出口同比基本持平。2023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过全国水平(3.8%)的城市有150个,占比6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8.2%)的城市有121个,占比47%。201个样本城市的进出口总额191700.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554.6亿元,增长0.3%;分项看,进口总额同比下降0.9%,出口总额同比增长0.1%。
公共预算收入增长快于支出,财政自给率明显提升。2023年上半年,209个样本城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平均为216.9亿元,同比增长19.8%;支出平均为348.1亿元,同比增长4.4%;有8个城市预算收入超千亿元,10个城市预算支出超千亿元,5个城市实现公共预算盈余。城市财政自给率平均增长3.1个百分点,有156个城市财政自给率高于去年同期,占比74.6%。
不同规模城市分化明显,超大特大城市增长势头强劲。从GDP增速看,2023年上半年超大城市GDP平均增速为7.2%,特大城市平均增速为5.6%,其他类型城市增速均低于全国水平。从人均GDP看,超大城市、I型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均GDP超过6万元,其他类型城市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2万元)。从产业结构看,超大城市、特大城市、I型大城市三产增加值普遍高于二产增加值。从进出口看,超大城市进出口总额72277.7亿元,是特大城市和I型大城市的2倍多,是II型大城市的约2.6倍,是中等城市的3倍多。从财政自给率看,超大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平均财政自给率分别为79.2%、59.4%、46.0%、30.5%,分别增长5.9、3.4、2.4、2.7个百分点,超大特大城市财政自给率提升最多。
创新驱动:副省级城市的未来方向
副省级城市在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方面的表现,进一步彰显了其引领作用。以北京为例,作为副省级城市的典型代表,北京在数据要素应用方面走在前列。《2024北京“数据要素×”典型案例集》收录了100个技术先进、模式创新、应用成效显著的案例,涵盖工业制造、现代农业、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
这些案例充分展示了副省级城市在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方面的实践,也体现了高配官员如何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通过全域城市化的人口红利驱动经济增长,并利用土地资本化推动城市空间重构和扩张,这些城市在政府主导型增长模式下取得了显著成效。
展望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
副省级城市在享受高配官员带来的政策红利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副省级城市需要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处理好增长与发展的关系,促进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副省级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其发展路径和模式对其他城市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副省级城市需要继续发挥其独特优势,为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和区域协调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