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关乎文化传承与认同 "春节"英译之争
专家:关乎文化传承与认同 "春节"英译之争
随着国家"春节"申遗成功,关于春节英文翻译的争议似乎可以告一段落。长期以来,围绕"春节"的英文不同译法引发了广泛讨论。去年12月4日,中国"春节"申遗成功,使用的英文译法是"Spring Festival"。
内地某连锁茶饮品牌在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就将"春节"翻译为"Lunar New Year"一事致歉,并改用"Happy Chinese New Year"。
为什么"春节"不应该是"Lunar New Year"
上海天文馆网络科普部部长施韡指出,使用"Lunar"这个词汇并不准确,因为它只显示了"阴历"的意思,无法完整表达中国传统历法中的"阴阳合历"概念。这种历法的使用全面涵盖了中国农历制度的复杂性,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时间与自然的认知。
施韡进一步解释,"Spring Festival"这个翻译得到了中国天文学会的认可,它代表了春节期间丰富多彩的文化习俗和传统。因此,在国际上,采用"Spring Festival"更能够准确地传递春节的真正意义与内涵。
春节的历史渊源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据记载,中国人过春节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公元前两千年,舜即天子位的那一天,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人们从那时起便把这一天当作岁首,即正月初一,也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这个节日被称为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均有不同。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初沿用秦历;其后汉武帝命令造"太阳历",以农历正月为一岁之首,以正月初一为一年的第一天,即元旦。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为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末年,长达2080年。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直至正月十五。人们根据春、夏、秋、冬四季节气的不同,以夏历正月初一为一年的岁首。每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半夜子时(零时)过后,春节就算正式到来。
新中国成立后,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的一年,又因一年二十四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受中国文化习俗影响,春节亦成为韩国、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越南等国家的重要节日,并列为法定假期。
2024年12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遗名录。
争议不断:各地称谓差异引发热议
农历新年这个节日,在世界各地一直有着不同的称谓,例如英文就有Chinese New Year、Lunar New Year、Spring Festival等名称。每年春节,这个话题总会掀起热议,甚至引发网络骂战。
2023年春节,韩国女团"New Jeans"的澳韩双国籍成员Danielle,在社交平台询问粉丝:"What r u bunnies doing for Chinese new year?"而被抨击,韩国网民因Chinese New Year和Lunar New Year的差异爆发骂战,更牵连到女团"少女时代"成员徐玄、"IVE"成员张员瑛等韩星。Danielle将帖文改为Lunar New Year,又被内地网友指责为"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