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揭秘H2N2流感病毒新机制,预警禽流感病毒潜在风险
中科院揭秘H2N2流感病毒新机制,预警禽流感病毒潜在风险
1957年,“亚洲流感”席卷全球,造成至少200万人死亡。这场大流行的罪魁祸首就是H2N2型流感病毒,它不仅在当时造成了巨大的生命损失,更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持续威胁着人类健康。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毕玉海团队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团队在《自然-通讯》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揭示了H2N2流感病毒跨种传播的新机制,并预警了当前在家禽中流行的H2N2禽流感病毒的公共卫生风险。
时隔67年,H2N2病毒仍需警惕
H2N2流感病毒最早于1957年在中国南方出现,随后迅速扩散至全球,导致两次大规模流行。这种病毒对老年人尤其危险,容易引发严重的肺部并发症。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数据,这场流感共造成约110万人死亡。
更令人担忧的是,H2N2病毒并未完全消失。虽然它在1968年后逐渐从人群中销声匿迹,但却在动物宿主中持续存在并演化。近年来,科学家们陆续发现H2N2病毒在家禽中重新活跃的迹象,这引发了对新一轮大流行的担忧。
关键突破:揭示病毒跨种传播机制
中科院研究团队通过深入分析H2N2病毒的血凝素(HA)蛋白结构,发现了其结合人源受体的关键机制。研究发现,HA蛋白上的两个特定位点(137和144)的氨基酸变化,是决定病毒能否有效感染人类的关键因素。
具体来说,1957年大流行初期的H2N2病毒能够同时结合人源和禽源受体。但随着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HA蛋白发生了适应性突变,特别是R137M或N144E的突变,使得病毒逐渐转变为更倾向于结合人源受体。这一发现揭示了病毒从动物到人传播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当前风险:动物源病毒已现预警信号
研究团队进一步发现,当前在家禽中流行的新型H2N2病毒已经具备了感染人类的能力。这些病毒不仅能够感染人源细胞,还在哺乳动物模型中展现出有限的传播能力。更令人担忧的是,尽管1968年之前出生的人群中存在针对H2N2大流感的抗体,但这些抗体对新型H2N2病毒却几乎没有保护作用。
从病毒的系统发育树中可以看出,当前流行的H2Ny禽流感病毒的HA基因已经形成了独立的进化分支,这意味着它们与历史上的H2N2病毒已经有了显著的差异。而且,这些病毒还在不断发生抗原漂移,增加了疫苗研发和防控的难度。
公共卫生意义与应对策略
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H2N2流感病毒跨种传播的新机制,更为预防和控制未来可能的大流行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研究团队建议,应加强对家禽中H2N2病毒的监测,特别是关注HA蛋白关键位点的突变情况。同时,鉴于当前人群对新型H2N2病毒缺乏有效免疫保护力,有必要加快相关疫苗的研发。
此外,公众也应提高对流感病毒的认识,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特别是在流感高发季节。对于高风险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病患者,应及时接种流感疫苗,以降低感染风险。
流感病毒始终在不断演化,其威胁从未真正消失。中科院的这项最新研究成果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同时也为未来的疫情防控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面对潜在的公共卫生风险,只有通过持续的科研投入和严密的监测体系,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人类健康,防范下一次大流行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