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5”减盐周:科学降低汤咸味的小妙招
“9·15”减盐周:科学降低汤咸味的小妙招
正值“9·15”减盐周,南京市第二医院营养科医师肖瑶提醒大家不仅要关注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还要警惕隐形盐的存在。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阅读食品标签控制钠含量,避免过量摄入食盐。此外,熬制的汤如果过咸,加水稀释并不能减少总体食盐量,建议适量食用以维持健康。
为什么要减盐?
盐是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但过多的盐摄入会对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年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然而,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居民人均每日烹调用盐高达9.3克,几乎是推荐量的两倍。
高盐饮食的危害不容忽视:
高血压:盐中的钠离子过多被吸收入血后,会引起水钠潴留,导致血容量增加,血压上升。高盐饮食是国际上公认的高血压危险因素。
心脏病:摄入过多的钠盐会增加心脏负荷,可能导致心脏血管弹性下降,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胃癌:高盐食物会直接损害胃黏膜,高钠摄入与16.6%的胃癌关系密切,是主要的胃癌饮食风险因素。
糖尿病: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研究表明,每天额外多摄入2.5克食盐(每日7.5克),会导致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65%。
如何科学减盐?
减盐并不是一件难事,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我们可以逐步降低盐的摄入量:
使用限盐工具:在家中使用限盐勺、盐罐等工具,控制每天的食盐用量。
少放高盐调味品:炒菜时减少酱油、酱、味精、鸡精等含盐量高的调味品,转而使用葱、姜、蒜、花椒、香菇等天然食材提味。
选用低钠盐:选择低钠盐等含钠相对较低的调味品,既能满足对咸味的需求,又能减少钠的摄入。
出锅前放盐:在菜肴出锅前或关火时再放盐,这样可以在保持同样咸度的情况下减少食盐用量。
多选新鲜食材:大部分食品在加工过程中都会添加食盐,因此应优先选择新鲜食材,减少加工食品的摄入。
阅读营养标签:购买预包装食品时,注意查看食品的钠含量,选择低盐食品(钠含量≤120mg/100g)。
汤咸了怎么办?
在日常烹饪中,汤品是最容易出现咸度过高的情况。如果汤咸了,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加土豆:将土豆切成块或片放入汤中煮几分钟,利用其吸盐特性降低咸度。煮好后可捞出土豆。
加豆腐:豆腐能吸收多余的盐分,切片后加入汤中即可。这种方法既去咸又能增加鲜味。
加番茄:番茄不仅能减轻咸味,还能为汤增添酸甜口感和色泽。
加糖或醋:少量糖可以中和咸味,而醋则能通过其酸性平衡过咸的汤,但需注意用量以免改变整体风味。
面粉或大米吸附法:用纱布包两茶匙面粉或大米放入汤中搅拌煮沸,帮助吸收多余盐分。
熟鸡蛋吸附法:将煮熟的鸡蛋(尤其是蛋黄)放入汤中浸泡,利用其吸盐特性改善味道。
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
减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建议每餐先减少5%-10%的盐,逐渐适应清淡口味。不同人群的减盐标准也不同:
- 幼儿期(2-3岁):每天食盐摄入量不宜超过2克
- 学前期(4-6岁):食盐量应控制在3克以内
- 学龄期(7-10岁):每天食盐摄入量应不超过4克
- 青少年与成人(11岁以上):食盐摄入量应限制在5克以下
- 慢性病患者:应比正常人摄入更少的盐
减盐不是要完全放弃美味,而是要学会科学地调整饮食结构。通过合理的食材搭配和烹饪方法,我们既能享受美食,又能守护健康。让我们从“9·15”减盐周开始,逐步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为自己的健康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