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辛弃疾晚年登高望远,写下一首千古绝唱,堪称“辛词第一”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辛弃疾晚年登高望远,写下一首千古绝唱,堪称“辛词第一”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415A0A7IW00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其晚年代表作,被明朝杨慎评为"辛词第一"。这首词通过丰富的历史典故,展现了词人对英雄的景仰、对时局的忧虑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已经66岁了。
这一年,为抗击金人入主中原,他积极筹备军备进攻事宜,另一方面在政治上多次提出自己的建议,但都被驳回,并由此遭到主流派的排挤,词人的雄心壮志再次落空。
在这样的背景下,词人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望远感慨万千,不吐不快,于是写下了这首传唱千古的杰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是辛弃疾晚年的代表作,被明朝杨慎评为辛词第一。
这首词最为人“诟病”之处,是典故太多。但用典也是其经典魅力,每一个典故都用得恰到好处。如果你耐心看完全文,一定会有所收获。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词作开篇紧扣“怀古”展开,写京口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孙权(字仲谋)。
孙权年仅19岁便继承父兄遗业,在京口建“京城”,以区区之地,抗衡曹魏,保家卫国,独霸江东。
史学家陈寿评价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
辛弃疾曾多次写词称赞孙权,如他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中,曾借曹操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来表礼赞与倾慕。
“名以正体,字以表德”。
词人不称其名而称其字,除了音律上的要求之外,其实也正好借此表达他的推崇与景仰。可惜像孙权这样的英雄现已无处寻觅了。
词人热情赞颂孙权不畏强敌、以弱胜强,既有对这位“京口名流”的无限景仰之情,也有对“英雄无觅”的无比怅惘之思,还有对明君圣主的深切企盼之心,更有对苟且偷安、醉生梦死的南宋朝廷的无情鞭挞之意。
作者抒发的是思古之幽情,吐露的是对现实的感喟。

接着,作者浓墨重彩书写京口历史上另一位传奇人物——南朝宋武帝刘裕(寄奴是其小名)。
刘裕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他生于京口,“家贫,有大志”,从“寻常巷陌”崛起,在京口起兵的他讨伐桓玄,平定叛乱;
两度挥戈北伐,所向披靡,威震四方,先后灭掉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以及淮北大片土地,最终取代东晋,建立刘宋王朝。
这些令人振奋、激动人心的“励志”史实,词人把它高度概括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词句中了。
辛稼轩缅怀坚定北伐的刘裕、颂扬其吞灭强敌的气势,自然有他对寄奴的敬仰与追慕之情,更多的则是表达了词人希望朝廷能采纳他的北伐主张与策略,自己也能像刘裕一样挥师北上,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下阕换头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三句,是对上一典故“刘裕北伐”的自然衔接与延伸。
这样由对英雄豪杰的追慕,自然过渡到写仓促用兵导致失败的教训。
对比之意明显,昭示之思显豁。
“元嘉”为宋文帝刘义隆(刘裕三儿子)的年号。刘义隆虽有宏图大志,但好大喜功,求胜心切,没做好充分准备,便草率用兵。还想建立霍去病封狼居胥山那样的丰功伟业。
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年)的最后一次,败得更惨。急于求成的刘义隆命令王玄谟北伐。王草率北伐,结果又一次铩羽而归,而且还招致北魏拓跋焘大举南侵、饮马长江。

辛弃疾援引刘义隆草率北伐,只落得“仓皇北顾”这一惨痛史实,是在告诫南宋朝廷,尤其是韩侂胄等位高权重者:
要以史为鉴,吸取教训,切不可草率用兵!如若草草从事,后果不堪设想。
此典议古论今,表明了词人既主张积极北伐,又反对轻率冒进的正确思想。
可是急于事功的韩侂胄根本听不进辛弃疾的逆耳之言,执意仓促北伐,结果大败,再次上演了一幕“仓皇北顾”的悲剧,韩也因此丢了性命。
这个寓议于叙的典故反映了爱国词人政治上、军事上的远见卓识,后来的史实完全证明了作者的预见。

佛狸祠的由来,也与刘义隆北伐失败有关。
元嘉二十七年,魏太武帝拓跋焘(佛狸是其小名)击败了王玄谟,南指扬鞭,率军追到瓜步山,在山顶修建了行宫,后改为祠庙,称作“佛狸祠”。
祠堂内外神鸦飞舞,社鼓喧闹,当地百姓竟然年年在那里迎神赛会。
词人用佛狸祠“故事”,形象表明了人们已经淡忘了血与火的历史;表达了作者深深的忧虑与不安:
如果再不坚定北伐,恢复中原,中原民众抗金意志衰减,苟安于异族统治,忘却了国仇家恨。
辛氏以叙运典,含而不露地表达了他对南宋当局“只把杭州当汴州”,不图恢复的不满与激愤。
词人强烈的忧时伤世之情溢于楮墨之外,这怎能不令读者唏嘘?
词人最后用廉颇暮年还期望被重用的故事作结,与开头“英雄无觅”的慨叹相呼应。这样首尾圆合,振起全篇。
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因受谗被免职而入魏国。可是“赵国数困于秦兵”,危急之时又想起“以勇气闻于诸侯” 、为秦所惧服的的猛将廉颇。赵王有意再次起用他,就派遣使者问讯。
勇武不减当年的廉颇,为了展示其老当益壮,当着使者的面,一顿饭吃了一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赵使者受了廉颇政敌郭开的贿赂,回来之后做了歪曲汇报,对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同“屎”)矣。” 赵王信以为真,不再起用这位老臣宿将。
辛弃疾写这首词的时候已66岁了。
他以廉颇自况,表明自身状况与处境,抒发其老当益壮,仍不忘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凭谁问”三字,笔力千钧,既含蓄又明晰地书写了他壮志难酬的愤懑、英雄末路的惆怅。
词人以问语作结,典议一体,它言此及彼,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促人深思。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回看全词,作者通过精心组织、巧妙安排,把成串典故化为气象阔大、雄浑悲壮的意境,变为一幅幅气势磅礴、生动鲜活的历史画卷。
词人把对历史的咏叹与对现实的感慨合而为一,寓议于典,典议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这些钩连古今的典故,用得圆转流丽,自然妥帖。使得全词含蓄深沉,寄慨遥深。
明代文学家杨慎认为“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词品》)。的确不是虚美的夸赞,而是公允的评价。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