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宫醴泉铭》:书法爱好者的顶级收藏品
《九成宫醴泉铭》:书法爱好者的顶级收藏品
2024年10月,一则消息在书法界引起轰动:故宫博物院藏北宋拓《九成宫醴泉铭》(胜芳王氏本)近百年来首次与世人见面。这本被誉为“天下第一楷书”的珍贵拓本,不仅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之作,更是书法爱好者梦寐以求的顶级收藏品。
《九成宫醴泉铭》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九成宫醴泉铭》由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书丹,立于唐贞观六年(632年),现存于陕西麟游县。碑高2.44米、宽1.18米,共24行,满行50字,是唐代楷书的典范之作。其书法艺术极高,被誉为“天下第一铭”。其特点包括:
- 点画风格:瘦硬、秀丽、温润兼备,展现刚柔并济之美。
- 结字布局:平正险绝、内紧外松、纵长高古,兼具稳重与灵动。
- 章法严谨:整体布局疏密有致,既体现隶意又融入小篆笔意,庄重典雅。
宋拓本的版本特点与收藏价值
《九成宫醴泉铭》的南宋拓本流传相对较多,但北宋拓本则极为少见。传世以故宫博物院藏明驸马李祺旧藏本为最早,马子云定为北宋早期拓。北宋晚本著名的有故宫博物馆藏朱文钧旧藏明内府库装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吕伯威旧藏本以及此次展出的故宫藏胜芳王氏本。
胜芳王氏本的流传经过颇具传奇色彩。乾嘉年间,先后为宋邦绥、邵玉清、琦善收藏,同治初年,从琦善家散出后,归周祖培,周氏在题跋中对获帖经过,记载甚详:
“昔时见此帖于琦静菴通侯处,诧为至宝,心慕神追,垂二十余年,弗去诸怀。后小儿文俞与静菴侯之令嗣恭养泉同官农曹,询及此帖,方知全本竟已散失,仅有二开尚在,遂见赠,吉光片羽,已足珍奇,然终以未得全本为憾。今于丙寅秋,养泉托余甥胡铁菴致意于余,湿墨拓《醴泉铭》幸已寻获,愿以百金售于余,盖知余爱之笃也。既得之,焚香静对,如遇故人,乃知精神所注,终必遂心,而天地间神物之难合,或有鬼神主持于其间,未可知也。”
此册归周祖培时,仍缺二开,光绪初年转归毛昶熙(谥文达,故又称毛文达本)后,毛氏无意中于厂肆竟将所缺两开购归,遂成完璧,聚散离合之巧,真令人啧啧称奇。此后又曾为徐郙所有,光绪三十二年(一九零六)归王福曾,从此世称“胜芳王氏本”。册中尚有“陶山经眼”藏印,最后一位私人藏家或为嘉兴人陶昌善(字陶山)。一九五九年被故宫博物院购藏。
胜芳王氏本系用湿墨迅扫拓成,马子云称之为“水墨拓本”,拓工显得较为草率,然久观则韵味殊胜,王澍跋中称此本:“毡蜡未精,不免如轻云之笼日,然静息审视,正觉神完意足,其味愈永,故知古人精神,正不以显晦殊也。” 自归王福曾后,此本一直秘不示人,仅见有清末私印蛋白照片流传,因年代久远,发黄褪色较为严重,拓本及题跋文字多已模糊不清,此后再未见有完整印本出版。
市场价值与文化意义
在2024年永乐秋季拍卖会上,宋拓本《九成宫醴泉铭》作为重要拍品亮相,吸引了众多藏家和艺术爱好者的目光。虽然最终成交价尚未公布,但其市场价值无疑是非常高的。作为“天下第一楷书”,其宋拓本极为罕见,是书法爱好者和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珍品。
《九成宫醴泉铭》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成为研究唐代历史和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其碑拓版本众多,其中“云霞蔽亏本”和“仅损四字本”尤为珍贵。
结语
《九成宫醴泉铭》以其精美的书法、深刻的内容和重要的历史地位,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不朽经典。无论是欣赏还是临摹,它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能够拥有一份这样的珍品,无疑是一种莫大的荣幸。